英文名称 :peripheral vascular disease
血管外科疾病的体格检查不应局限于周围血管体征,系统而全面的体格检查可以发现一些有价值的线索,例如高血压、颈动脉杂音、房颤心律以及腹主动脉瘤等。
1.肢体皮温
皮温是温觉的客观反映。检查时,将患者肢体暴露在恒温(25℃)、恒湿(40%)环境中30分钟,然后用触诊法,或更精确的半导体皮温计、数字测温计测定皮肤温度。
2.形态改变
(1)肿胀
静脉或淋巴回流障碍时,压力升高,使液体成分渗入组织间隙,引起肢体肿胀。
1)静脉性肿胀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关闭不全、动静脉瘘等疾病可引起回流障碍或倒流障碍。使静脉压力升高,液体外渗,下肢组织张力增高,肢体呈凹陷性肿胀。常伴有浅静脉曲张、色素沉着和足靴区溃疡。
2)淋巴性肿胀
淋巴管炎症、丝虫病、创伤等疾病可引起淋巴管阻塞。富含蛋白质的淋巴液渗入组织间隙,使肢体肿胀。肿胀起自肢体远端,多坚韧,皮肤出现增厚、干燥、粗糙改变,称为象皮肿。
(2)萎缩
动脉硬化性闭塞症、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等疾病可出现动脉供血不足,肢体营养障碍之变化,如肢体瘦细、肌肉萎缩、皮肤变薄、皮下组织纤维化、毛发脱落。
(3)增长
先天性动静脉瘘由于动脉血经异常通道直接流入静脉,静脉血含氧量增高,造成肢体肥大性变化。患侧肢体较健侧明显增长,还伴有浅静脉曲张、皮温升高。动静脉瘘附近可有杂音和震颤。
(4)隆起
搏动性隆起是指局部可扪及与心率一致的搏动。动脉瘤者在扪及的隆起处有扩张性搏动。与动脉相邻的肿块可扪及传导性搏动。边界清、表面光滑的扩张性搏动性肿块提示动脉瘤或外伤性动静脉瘘。多发性、无包膜的扩张性搏动性肿块提示先天性蔓状血管瘤。质地柔软、经压迫后皮色减退的无搏动性隆起多为血管瘤。
3.色泽改变
(1)静息性色泽改变
皮肤苍白为动脉供血不足之表现,皮肤发绀为静脉回流障碍、皮肤内血液含氧量降低的表现。寒冷刺激后皮肤出现苍白-发绀-潮红的间歇性改变提示雷诺综合征。皮肤色素沉着见于浅静脉曲张、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等疾病。多位于下肢足靴区,可伴有脱屑、瘙痒及湿疹样改变。
(2)运动性皮色改变
静息时皮色正常,运动后肢体远端1/3皮色苍白,提示肢体动脉供血不足。这是由于静息时供应皮肤的血液分流入运动的肌肉所致。
(3)体位性皮色改变
改变肢体位置,观察皮色改变,有助于了解血管病变。将肢体抬高(下肢70°~80°,上肢直举过头)持续60秒。正常情况下,肢体保持淡红色或稍发白。肢体下垂后,皮肤颜色在10秒内恢复正常。如出现皮肤苍白或蜡白色,肢体下垂后,皮肤颜色恢复时间超过10秒且色泽不均呈斑片状,则提示动脉供血不足。肢体持续下垂,正常情况下肢体可出现轻度潮红,如有明显潮红或发绀的,提示有静脉回流或倒流障碍。
(4)指压性皮色改变
压迫指(趾)端后观察甲床毛细血管充盈情况,可了解肢体动脉供血情况。压迫时,指(趾)端甲床色苍白,解除压力后1~2秒内色泽恢复正常。如松压5秒后甲床仍苍白,则提示动脉供血不足。皮肤发绀区指压试验可判断组织存活可能。如指压后皮肤不出现暂时的苍白,则说明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血液渗入组织间隙,组织出现不可逆变化,坏死不可避免。
4.组织破坏
(1)溃疡
1)缺血性溃疡
多见于动脉闭塞性疾病患者的肢体远端,即趾(指)端或足跟。溃疡边缘常呈锯齿状,基底为灰白色肉芽组织,挤压时不易出血。由于溃疡周围神经组织缺血,故多伴有剧烈疼痛。
2)淤血性溃疡
好发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和原发性下肢浅静脉曲张患者的足靴区,即小腿远侧1/3内踝上方。面积较大,溃疡浅而不规则,基底常有湿润的肉芽组织覆盖,易出血。溃疡周围可有水肿、硬结、色素沉着等改变。
(2)坏疽
坏疽与缺血性溃疡一样,也是动脉供血不能满足静息状态下组织代谢需要的表现,并且最终发生不可逆的组织破坏。
1)干性坏疽
多见于动脉闭塞性疾病患者的下肢。由于坏死灶静脉回流通畅,而本身暴露在空气中,水分蒸发,使坏死灶缩小干燥,与正常组织分界清楚。由于坏死灶干燥,故细菌感染少见。
2)湿性坏疽
多见于静脉回流不畅的而淤血水肿的肢体。由于坏死灶含水分多,适宜细菌生长繁殖,使组织呈污黑色、肿胀、恶臭,与周围正常组织分界不清。
(3)皮肤和皮肤附件
动脉缺血性疾病可出现皮肤变薄、干燥、脱屑、毛发脱落,趾(指)甲变形、增厚、生长缓慢,皮下组织纤维化等改变。单侧下肢缺血表现较明显。静脉淤血性疾病可出现足靴区皮肤变薄、毛发脱落、脱屑、色素沉着和湿疹样改变。淋巴回流障碍可出现皮肤及皮下组织纤维化,皮肤粗糙、增厚如象皮。
5.血管结构异常
(1)动脉
1)搏动
动脉搏动可根据其强弱分为增强(+++)、正常(++)、减弱(+)、消失(-)四级。动脉闭塞性疾病可有狭窄或闭塞远端的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检查时应注意左右两侧动脉搏动的比较。体检时常检查的动脉搏动有颈总动脉、肱动脉、桡动脉、腹主动脉、股动脉、腘动脉、足背动脉和胫后动脉。强壮或肥胖患者的股动脉不容易扪及,检查时应将髋关节外旋,在髂骨的耻骨支上方、耻骨结节外侧二指处触诊。腘动脉的触诊也较困难,正确的方法是嘱患者仰卧,膝关节稍弯曲并放松地倚在检查者手中,这样检查者的指间关节能够钩住膝内外侧肌腱,从而让指尖深入腘窝扪及腘动脉。温暖的环境和轻柔的动作有助于胫后动脉和足背动脉的触诊。胫后动脉在内踝后方,足背动脉在足背第一、第二跖骨之间可以扪及,但有约10%的正常人不能扪及胫后动脉和足背动脉。
2)杂音和震颤
当动脉发生狭窄、局限性扩张或动静脉之间有异常交通时,血流速度和血流压力的急剧改变可产生杂音和震颤,并可在相应体表位置感觉到。动脉狭窄或局限性扩张引起的杂音和震颤一般在收缩期,而动静脉瘘可产生持续性的杂音和震颤。
3)形态和质地
动脉硬化、血栓形成或炎症可使动脉发生屈曲、扩张、增硬和索条样改变。
(2)静脉
1)曲张
多见于原发性下肢浅静脉曲张、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关闭不全等疾病。好发于浅表静脉,常表现为扩张、扭曲、延展甚至曲张成团。可伴有皮温升高、杂音和震颤。
2)索条
多见于血栓性浅静脉炎,可扪及病变静脉为索条状。急性期还伴有压痛和红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