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名称 :ectopic spleen;wandering spleen
脾脏脱离正常解剖位置而位于腹腔的其他部位者,称为脾脱垂或异位脾;脾脏既有脱垂又能复位,呈活动或游走状者,称为游走脾(ectopic spleen,wandering spleen)。
①先天性脾支托韧带如脾胃韧带、脾肾韧带等过长;②脾脏肿大沉重,同时有脾蒂过长、松弛。若游走脾的脾脏本身没有原发或继发病变,又无并发症存在,一般只表现为无痛性移动性腹块,偶可在肿块上扪及脾切迹。
游走脾较正常的脾脏大,这可能是由于脾脏原有病变(如慢性疟疾),也可能是因脾脏脱垂而脾蒂有扭转、充血的结果。游走脾在早期常有较大的移动性,至晚期则可因周围组织的粘连而较固定。约20%的游走脾可导致脾蒂扭转。扭转的原因不一。脾脏的上极较大,当其向下移位时,上极容易向中线倾斜,往往为扭转的开始;而腹肌的收缩,肠袢的蠕动,体位的改变,以及外力的推移等,均可为促成扭转的因素。扭转发生的快慢和程度可有很大不同,其产生的病变也随之各异:轻度扭转或仅有半圈(180°)扭转者,其结果多造成脾脏充血肿大,更甚者可有渗液、出血;扭转至2~3圈者,因脾蒂血运完全被阻,可致脾脏完全坏死。周围组织也可因渗出液的刺激而有局限性或弥漫性的腹膜炎,或者形成慢性的脾周围粘连。如仅有动脉阻塞,则可造成脾脏萎缩和纤维化。
必要时可作以下辅助检查:①B型超声波,左膈下正常脾脏消失,而在腹块处呈现脾脏反射。②核素扫描,如61Cr标记检查,可发现腹块有核素积聚,并见明显的腹块轮廓。③选择性腹腔动脉造影可见到肿块的血管供应来自脾动脉。④CT检查有助于诊断。
脱垂程度不严重亦无自觉症状的游走脾,尤其是体态消瘦者,可暂用腹带将脾固定在正常位置,可能暂时有效。脱垂时间越长效果越差,脱垂的情况亦常日趋严重,有时甚至因用腹带反而引起扭转,故游走脾仍以手术治疗为宜。
对临床症状轻,脾大与脾功能亢进不重且病情发展缓慢者,为保留脾脏功能,可施行脾固定术。即将脾脏自发现部位剥离,在保证脾蒂血运的前提下,将其复位于脾窝或左上腹其他部位,并利用周围组织妥善缝合固定。但此种方法的远期疗效,尚有待进一步观察。
脾切除术:有急性脾扭转者应及时行脾切除术。育龄妇女为防止妊娠期增大子宫诱发脾破裂或增加脾蒂扭转的机会,应积极切除脾脏,盆腔部位的游走脾亦应予以切除,以减少并发症发生的可能。如因脾周围粘连严重致切除困难时,也可以行脾动脉结扎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