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名称 :motor disorder
中文别名 :胆道功能紊乱;胆道张力障碍;胆道协同失调;胆道生理性失调
胆道运动障碍(dyskinesia of the biliary tract)又称胆道运动紊乱(motor disorder)或张力障碍(dystonia)或协同失调(dyssynergia),是由于自主神经或消化道激素的调节功能失调,引起的胆道运动功能障碍,而导致胆汁流入十二指肠发生的异常非器质性病变。胆道运动障碍实际上是胆道疾病中的常见病理状态,由于对本病缺乏认识,可能误诊为胆石症或胆道蛔虫病而行手术,有的病例延误诊断而发展成为Oddi括约肌狭窄或并发胆道感染、急性或慢性胰腺炎等。
本病的病因目前尚不十分明确。很显然,胆道的运动功能与自主神经系统和消化道激素有关。当迷走神经受刺激或过度兴奋时,可引起胆囊收缩和Oddi括约肌松弛。交感神经对胆道影响较弱。脂肪饮食进入十二指肠后刺激肠黏膜分泌缩胆囊素,也可引起胆囊收缩。因此,正常人在消化期间,迷走神经兴奋、胆囊收缩和Oddi括约肌舒张三者之间是相互协调的,如果一方发生异常,就会导致本病的发生。
通常将胆道运动障碍分为原发性与继发性两类:
(一)原发性胆道运动障碍
消化道和肝胆系统无器质性病变,单纯表现为胆道运动障碍。这类疾病常与精神紧张、过度疲劳、精神抑郁、月经或妊娠、营养状况欠佳、肠道寄生虫等因素有关。
(二)继发性胆道运动障碍
系继发于消化道、肝胆疾病或胆道手术后的胆道功能失调。临床表现本病的主要症状是剑突下或右上腹疼痛,其程度不一。然而,仔细了解这类腹痛,可发现有其特点:①腹痛常有发病诱因,如神经刺激、月经周期等;②腹痛不伴有发热、白细胞增多等感染现象;③腹痛常突然发生,给予或不给予治疗亦可停止;④腹痛常向上腹部或肩背部放射;⑤腹痛程度一般较胆石症轻(也有类似胆道蛔虫病之胆绞痛者),腹痛持续时间较胆石症的胆绞痛为短;⑥腹痛发作可伴有恶心呕吐、食欲减退、上腹胀满等消化道症状。
病程长的胆道运动障碍,可引起器质性病变,如继发胆囊炎、胆管炎时,可有发热、轻度黄疸等;继发胰腺炎时,可出现胰腺炎的症状及体征,血、尿淀粉酶多增高。
部分患者可表现为胆囊有慢性炎症存在,但无急性炎症表现,由于胆囊排空迟缓,可同时存在胆汁成分改变,出现胆盐沉积物,这可能是这些患者最终形成胆囊结石的原因,同时胆盐沉积物阻塞胆囊管可诱发非结石性胆绞痛。
胆道运动障碍的治疗要根据病情而定。有规律的生活、避免过度劳累、精神愉快、适当的饮食调理是不可缺少,有时随着环境、年龄的变化,可以自然缓解。
(一)非手术疗法
1.镇静药物
情绪不稳定或失眠者,可用地西泮、水合氯醛等。
2.解痉药物
对于痉挛性或运动亢进型胆道运动障碍,可用亚硝酸甘油、阿托品、654-2、硫酸镁等。
3.促进胆囊收缩药物
对于张力减弱型胆道运动障碍,可用稀盐酸合剂、维生素B1、复合B族维生素以及消化药胰酶等。有报道试用新斯的明,也有一定效果。
(二)手术疗法
1.手术适应证
在有下列情况下,要考虑手术治疗:
(1)胆道运动障碍非手术治疗不见好转者。
(2)合并有明显器质性病变者。
(3)胆囊管综合征。
2.手术方式
要视病情而定,要慎重进行,也有人认为手术治疗是禁忌的:
(1)胆囊切除术:用于胆囊或胆囊周围有炎症患者。
(2)Oddi括约肌切开成形术:适用于高张型胆道功能紊乱,可以解除括约肌痉挛。随着十二指肠镜技术的发展和ERCP技术的普及,这项操作多采用EST的方式,切开时,只切开共同括约肌部分即可。
(3)迷走神经切断术:高张力型胆道功能紊乱可切断胃肝韧带,以切断右侧迷走神经;对低张型胆道功能紊乱可采用膈下途径切断迷走神经(Mallet-Guy手术)。
(4)胆道周围神经剥脱术:用于高张型胆道运动障碍。
以上两种手术疗效不肯定,在临床中已不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