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详情-疾病-人卫临床助手-人民卫生出版社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首页 >  疾病 >  胆道中华分支睾吸虫病
胆道中华分支睾吸虫病
作者
向阳;张延龄
概述

中华分支睾吸虫病原在我国南方各省尤其是珠江三角洲区明显流行,与进食生鱼、生虾习惯有关,近年来由于卫生水平的提高,感染率已有下降趋势。

病因和病理

中华分支睾吸虫卵内含毛蚴,先后寄生于淡水螺(在第一中间宿主孵化成尾蚴)和鲤科淡水鱼,或人、其他哺乳动物进食污染的生鱼、生虾后,其中囊蚴经胃液作用而在十二指肠中脱囊,幼虫循胆总管至肝内胆小管发育成长,约1个月即成熟为成虫。成虫体形扁平,约(10~25)mm×(3~5)mm大小,雌雄同体,有时移居于较大胆管或胆总管,偶寄生于胰管。成虫所产的虫卵随胆汁进入十二指肠,最后随粪便排出体外。

寄生的成虫有数十条至数百条不在少见,成虫及其所分泌的分泌物和代谢产物可刺激胆管壁,引起胆小管柱状或囊状扩张,上皮细胞增殖,管壁纤维增生,或发生腺瘤样或息肉样增生而致胆管狭窄。急性重度感染时有大量淋巴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浸润以及腺体增生,慢性感染时则有结缔组织增生。成虫移居于胆囊或胆总管后,则易引起感染和梗阻。虫卵、成虫遗骸以及脱落的细胞可组成结石核心,产生胆石症。肝细胞可呈营养不良、脂肪变性和萎缩,并发门脉性肝硬化者9%。由于长期胆汁淤滞,可继发胆汁性肝硬化。近期已注意到这一胆道寄生虫病与肝胆管癌发生之间的关系。

临床表现和诊断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治疗

中华分支睾吸虫病是一内科疾病,外科治疗主要针对其继发症和并发症,如胆囊炎、胆道感染、胆道梗阻和胆石症等,但术后必须进行驱虫治疗,常用吡喹酮,总量100~150mg/kg,分为每次服20~25mg/kg,一天3次,连服2天,可获满意效果。

来源
实用外科学(第4版)(全2册),第4版,978-7-117-23988-2
下一篇:胆囊良性肿瘤
评论
发表评论
相关疾病
相关病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