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名称 :actue acalcullous cholecystitis
急性非结石性胆囊炎是指胆囊有明显的急性炎症而内无结石存在,发病率约占急性胆囊炎的4%~8%。急性非结石性胆囊炎各年龄段皆可发病,但以60~80岁者发病较多,急性非结石性胆囊炎男性发病较女性多,这与急性结石性胆囊炎的男女发病比例正相反。
急性非结石性胆囊炎,胆囊管常无阻塞。多数患者的病因不清楚,有多种机制,包括:①胆汁瘀积;②全身性或局部缺血;③内源性凝血途径激活;④胆色素负荷过重;⑤继发细菌感染。胆汁和血培养多为肠道菌群如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白杆菌。胆道系统本身异常如胆囊管畸形、分隔状胆囊、胆总管囊性扩张等也可引起。临床常见发生在创伤,或与胆系无关的一些腹部手术后,有时也可发生在一些非溶血性贫血的儿童一般认为手术及创伤后的脱水、禁食、麻醉止痛剂的应用,以及严重的应激反应所致的神经内分泌等因素的影响,导致胆囊收缩功能降低、胆汁滞留和胆囊粘膜抵抗力下降,在此基础上继发细菌感染,最后造成胆囊的急性炎症。也有部分病例是胆囊的营养血管发生急性栓塞所引起。此类急性非结石性胆囊炎的病理演变与结石性胆囊炎相似,但病程发展迅速,一般在24小时内即发展成坏疽性胆囊炎,表现为整个胆囊的坏疽。
本病如未经及时治疗,病情发展迅速,且胆囊坏死和穿孔的发生率较高。
X线检查对诊断帮助不大,B超检查可发现胆囊区有胆囊炎性变或胆囊穿孔的迹象。
急性非结石性胆囊炎因为容易发生坏疽穿孔,术前准备后立即手术已成共识,症状发生后48小时内行手术可以减少严重并发症的发生。对全身症状较轻、无腹膜炎表现B超检查等提示无胆囊周围积液者可试行保守治疗,若有坏疽、穿孔等表现应及时转手术治疗。
对患者行经皮经肝胆道镜术,不仅遗留病灶胆囊,而且无法彻底处理胆囊周围积液、积脓,术后易复发及再次手术。因此,对急性非结石性胆囊炎患者行手术治疗时应首选胆囊切除术,包括完整的胆囊切除和充分的胆囊周围引流,对于病情特别危重或有明显手术禁忌者,才考虑行经皮经肝胆道镜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