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详情-疾病-人卫临床助手-人民卫生出版社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首页 >  疾病 >  肝包虫囊肿
肝包虫囊肿
概述

包虫病又称棘球蚴病,是我国西北地区常见的一种人畜共患的寄生虫病。导致人体致病的主要是细粒棘球绦虫(echinococcus granulosus,EG)和多房棘球绦虫(echinococcus multilocularis,EM),分别引起单房型或囊型包虫病(cystic echinococcosis,CE)和多房型或泡型包虫病(alveolar echinococcosis,AE)。CE和AE两型在病原、病理、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治疗和预后等方面均不相同。CE发病率高,囊肿呈膨胀性缓慢生长,临床表现为肝肿大,一般情况好。而AE呈浸润性生长,可侵犯邻近组织器官或转移至肺、脑等器官、酷似恶性肿瘤,预后差。

EG和EM的生活环境都是通过两个哺乳动物宿主完成:犬或狐、狼等为终宿主,羊和人为中间宿主。成虫寄生于终宿主小肠上,虫卵随粪便排出,污染动物皮毛、水源、蔬菜和土壤,虫卵被人吞食后在消化道中孵化发育为六钩蚴,穿过小肠壁,随门脉血流进入肝脏,大多数六钩蚴在此停留,进一步发育为CE或AE,少数可随体循环达到肺、脑、等脏器致病。

棘球蚴病以肝脏发病最多见。CE在肝脏产生的囊肿样病变,多数为单发,多见于右叶,包虫囊分内囊和外囊,外囊是宿主的组织反应形成的纤维包膜,内囊又可分为外面的角皮层和内面的生发层,生发层即为虫体本身,内含许多细胞,有显著繁殖能力,向囊内芽生形成生发囊与头节,生发囊有蒂与生发层相连,生发囊脱落即成为子囊,子囊又可产生子囊。包虫囊内含无色的蛋白囊液,具有抗原性。AE可在肝脏产生多发性包虫囊,肝脏呈结节状改变,质硬如软骨,剖面如蜂窝状,邻近肝组织纤维化或增生形成肉芽肿反应。

临床表现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治疗

多可采用外科治疗,为防止术中囊肿破裂、囊液溢入腹腔引起过敏性休克,可于术前适量静滴皮质激素。显露包虫囊肿后用厚纱垫保护切口及周围脏器,以粗针穿刺吸除内容物后在确定无胆漏的情况下,向囊内注入4%~10%的甲醛溶液,等待6~8分钟以杀死头节,再用吸引器吸尽囊内容物,若内容物过于浓厚或含有大量子囊,可用匙掏尽。经处理后内囊塌陷,易与外囊分离,切开外囊壁,摘除内囊并用浸有10%甲醛溶液的纱布擦抹外囊壁以破坏可能残留的生发层、子囊、头节等,再以等渗盐水冲洗,确定外囊腔无出血或胆漏后将囊壁缝合,若存在胆漏应作缝补。

若包虫囊破入腹腔,应尽量吸除腹腔内囊液和囊内含物,并放置橡皮管引流数日。囊肿若破入胆管、胆囊,作胆囊切除、胆总管切开,清除包虫囊内容物后置管引流。

包虫囊肿合并感染的,子囊和头节多已死亡,可切开外囊壁,清除所有内容物,用双套管负压吸引、引流、配合抗生素治疗。

多房型肝包虫病若病灶尚局限于肝叶或半肝,可以行半肝或部分肝切除。侵犯两叶或肝门及下腔静脉而无法切除者应以药物治疗为主。常用的药物有甲苯达唑和丙磺咪唑类等。

作者
樊嘉
来源
实用外科学(第4版)(全2册),第4版,978-7-117-23988-2
上一篇:肝囊肿
评论
发表评论
相关疾病
相关病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