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别名 :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acute mesenteric lymphadenitis
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一般指非特异性肠系膜淋巴结炎,是一种常见的肠系膜非特异性炎症,好发于儿童和青少年。以发热及急性腹痛为其临床特点,需与急性阑尾炎鉴别,一般病例内科治疗有效。少数急性化脓性肠系膜淋巴结炎和结核性肠系膜淋巴结炎也可表现出急性腹痛,甚至形成脓肿破溃而引起急性腹膜炎。
本病病因尚不清楚,可能不止一种病因,发病前常有上呼吸道感染病史。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本病与病毒感染有关,但尚缺乏有力的临床和实验室证据。虽然近期有报道沙门菌、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及假结核性耶尔菌可能是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的病因,但尚缺乏确切的临床证据。不少病例同时并存轻微阑尾炎或末端回肠炎,故不能除外阑尾、回盲部或末端回肠的炎症通过淋巴管回流到相应的肠系膜淋巴结,引起急性淋巴结炎的可能。
溶血性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可引起急性化脓性肠系膜淋巴结炎,并可形成大小不等的脓肿,甚至破溃引起急性腹膜炎。细菌进入肠系膜淋巴结的途径,可能来自淋巴道或血流,但如何发病尚不清楚。急性化脓性肠系膜淋巴结炎亦可见于空肠起始段的肠系膜。
血吸虫和阿米巴原虫偶尔也可引起肠系膜淋巴结炎,但前者为肉芽肿性炎症,后者可因淋巴结化脓而形成脓肿,但近年已少见。
结核性肠系膜淋巴结炎由结核菌感染引起,多因饮用未经煮沸的牛奶所致,现已少见。结核分枝杆菌先进入Peyer淋巴结,继而进入肠系膜淋巴结。
回肠远端肠系膜淋巴结非常丰富,多者成群,数以百计。小肠内容物由于回盲瓣的作用,在回肠远端停留时间较长,毒素及细菌代谢产物易被回结肠系膜淋巴结吸收,因此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多好发生于回盲部的肠系膜。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发病时会出现孤立性分布的肿大淋巴结,质软,活动,呈淡红色或暗红色。继而淋巴结变硬,呈灰白色。淋巴结化脓极少发生,此时常由呼吸道或肠道细菌感染引起。病理组织学检查显示非特异性炎症改变:病变淋巴结呈反应性充血、水肿和增生。腹腔内游离液体通常增加,腹水或淋巴结组织的细菌培养和动物接种一般均无细菌及病毒生长。沙门菌性肠系膜淋巴结炎表现为淋巴结内出血性梗死及坏死等急性炎症反应:淋巴结周围组织如脂肪和肠系膜呈亚急性坏死。
对确诊为本病者,应采取休息、静脉补液及应用抗生素等非手术疗法。如果患者年幼体弱或病情较重,常易出现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平衡失调,此时应积极加强支持治疗。多数病例经治疗后1~2天可康复,若治疗后病情反而逐渐加重并出现腹膜炎体征,则应果断行剖腹探查手术,以免延误需手术治疗的其他急腹症的手术时机。对术前难以确诊或误诊为急性阑尾炎者,若术中发现阑尾正常或仅有轻微炎症,应常规探查回盲部及距回盲部100cm的回肠及其系膜,若发现回肠末端肠系膜淋巴结肿大而又排除回肠病变者,则诊断可以明确。考虑本病有复发的倾向,且不易与急性阑尾炎鉴别,故一般仍应切除阑尾,同时取淋巴结送病理检查。回盲部及回肠远端有炎症者,术后应抗感染治疗。
急性化脓性肠系膜淋巴结炎的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比较典型,多以急性阑尾炎行手术治疗,术中可以明确诊断。对淋巴结脓肿应切开后清除脓液和坏死组织,并在低位放多孔乳胶管行腹腔引流,如果肠管受累则需行肠管切除术,同时取脓液和脓肿壁组织作细菌培养和病理检查。肠系膜淋巴结脓肿破溃引起腹膜炎的患者均能被及时手术治疗,可按腹腔脓肿的处理原则治疗,效果较好。
对结核性肠系膜淋巴结炎原则上应以抗结核药物治疗为主,具体治疗方法可参考肺结核的治疗方案。对术中明确的结核性肠系膜淋巴结炎,由于淋巴结肿块浸润广泛,因此常难以切除。对有液化或脓肿行将破溃的淋巴结,需切开排脓并刮除干酪样坏死组织,一般的结核性肿大淋巴结可不予处理。术后积极抗结核治疗并辅以支持疗法,多可取得明显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