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骶、尾骨之前和直肠之后有一骶前间隙,其上界是腹膜盆腔返折,即直肠膀胱或子宫陷凹底部;其后下方是肛提肌和尾骨肌;两侧为输尿管和髂血管。发生在这一间隙内的肿瘤称为直肠后或骶前肿瘤。由于组织结构复杂,肿瘤类型较多。但临床上发生率较低,根据美国的Mayo临床中心记录,住院患者中约占1/40 000。
按解剖学和病理学可分为4类:①先天性畸形,如上皮囊肿、黏液分泌囊肿、畸胎瘤、脑膜膨出等;②神经源性,如神经纤维瘤、神经纤维肉瘤、神经鞘瘤、成神经细胞瘤、节细胞神经瘤等;③骨源性,如成骨肉瘤、巨细胞瘤、骨软骨瘤、尤纹(Ewings)肉瘤、骨髓瘤等;④其他,如脂肪瘤、纤维肉瘤、血管瘤、淋巴瘤等。根据1985年Jao报道的目前最大的一组病例,共120例,其中先天性畸形最多见,达79例,占全组65%;神经源性14例,占12%;骨源性13例,占11%;其他14例,占12%,男性46例,女性74例,女性较男性为多。根据1949年Lovelady和Dockerty分类,脊索瘤归属于先天性,亦有人主张属骨源性。
脊索瘤为直肠后最常见恶性肿瘤,由胚胎时脊索发生,生长在骶骨和脊柱,以髂尾部最多,由于生长较缓慢常于中年后起病。男性多见。脊索瘤初起时有外膜,以后包膜破裂,向周围浸润,并可由淋巴和血管侵入附近组织,并可转移至淋巴结、肝、肺、胸膜等。手术切除后,由于广泛浸润,局部常有复发。骶前肿瘤中以先天性囊肿常见,囊肿中以皮样囊肿最常见,内含鳞状上皮和皮肤附件,故可以有毛发,而上皮囊肿只含鳞状上皮而不含皮肤附件。有些学者曾将皮样囊肿归属畸胎瘤,其实畸胎瘤虽亦为先天性囊性肿瘤,但多数是部分囊性,部分实质性,且由三种原始胚层组织演变而来,不仅可有毛发,且可有骨、软骨和牙齿等。在骨源性肿瘤中,以巨细胞瘤最常见,女性多见;在其他肿瘤中,以淋巴瘤多见。
体检时可见肛周有粪便污染,有肛门隆凸、肛后凹陷、肛瘘外口,在小儿可见腹脊膜膨出。直肠指诊非常重要,骶骨前可扪及实质性或囊性肿块,乙结肠镜在肿块较大时可见直肠局部隆起。
骨盆X线片于骶骨前可见软组织影、钙化影、压迫移位影及恶性肿瘤破坏浸润影。如有瘘口可作瘘管造影术。行肛门、阴道腔内超声及腹腔部联合超声检查,对深部肿瘤、小肿瘤有较高诊断率,同时可作肝肾区超声检查观察有无转移、肾积水现象。在超声引导下,也可作针刺细胞学诊断。CT检查,可显示解剖层次、肿块和骶前关系、骶前肿瘤大小、密度、形态等。静脉尿路造影及钡灌肠,可见脏器受压、受阻、移位等情形。动脉造影可显示肿瘤及骨盆部血管分布情况,脊髓造影术则有助于对脑脊膜膨出的诊断。MRI在鉴别肿瘤的性质,分辨与周围组织关系,决定手术方案有极大优势应列为首选检查。
活体组织检查不推荐,如为脑膜膨出将可能导致致命的感染。仅在病变不能手术或决定辅助疗法时,则可经直肠后壁或骶前、直肠外部位(在直肠内预先放置手指作引导,或在直肠腔内超声及CT引导下)做穿刺活检。骶前肿瘤手术野有时与肛管直肠部非常接近,术时可能进入肠腔,所以手术前必须做好肠道准备工作。
一旦诊断成立,即有手术指征。实质性肿块常是恶性,囊肿可能继发感染而使手术困难,囊性肿瘤亦可能恶变,因此应争取尽早进行手术。手术切除的目的是去除病灶,一般术后并发症和手术死亡率极低。根据肿瘤大小及性质决定手术途径:①腹部径路:肿瘤部位较高可作腹部径路切口,游离乙状结肠后将直肠拉向前方。分离肿瘤时,需谨慎。手术时注意骶前出血,该处为骶中血管及骶前静脉丛分布区域。细心仔细结扎每处血管,同时保护主要神经分支;②后方径路:适用于肿瘤部位较低及感染性囊肿。手术时取俯卧位,在骶骨部作一水平位,弧形切口,暴露骶骨、尾骨、肛尾韧带。小肿瘤可不切断括约肌或耻骨直肠肌,在骶骨旁进入切除肿瘤。如切除困难可切除尾骨,进入肛提肌上部间隙,分开两边臀大肌,巨大肿瘤可将骶椎4、5切除,分开骶神经,避免受损,Localio等曾切除骶椎2例,保留了括约肌和膀胱功能。此径路最大并发症为出血,如囊肿样病变,需切除尾骨以防复发,如属感染性囊肿,则直肠后外侧径路较为方便;如囊肿已穿破到直肠则禁用后径路切口。脓肿需经骶骨引流然后作分期手术;③腹骶部径路:Localio等描述此径路,应用于切除巨大直肠后脊索瘤及畸胎瘤。常在腹部先游离直肠后上端肿瘤后,缝合腹壁改俯卧位,作骶骨切口或腹骶部联合操作,再取侧卧,腹部及骶骨部同时手术,此法最大优点是可结扎骶中血管,便于止血;④经骶骨径路:如骶骨囊肿穿破进入直肠,则经骶骨切口引流;⑤经括约肌径路:病灶小,尤是单个囊肿可作此径路。从内外括约肌间可游离到距肛门约6~10cm深处进入直肠后径路。辅助或姑息治疗可作放射疗法,对软组织肉瘤(淋巴瘤、骨髓瘤、畸胎瘤)可能有效。化疗效果则不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