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临床角度考虑,腺瘤是息肉中最重要的一类,不仅它最常见,常引起症状,并且广泛地被认为是结肠、直肠癌的前期病变。世界卫生组织1976年建议根据组织学命名把腺瘤样息肉称为管状腺瘤,与它同类的还有绒毛腺瘤和管状绒毛腺瘤,而以管状腺瘤最多见。绒毛腺瘤又称绒毛乳头状瘤,少见,含有化生成分;管状绒毛腺瘤又称绒毛腺样腺瘤,混合含有绒毛和管状两种腺瘤组织,也较少见。腺瘤好发在直肠和乙状结肠,估计约有2/3发生在脾曲以下,在直肠内约占28%~50%。初起是黏膜上隆起,逐渐长大成球形,大小不等,直径数毫米至数厘米,有的可达10cm,但大部分在1cm以内,体积较大者可能会癌变,管状腺瘤直径小于0.5cm者很少会癌变,而超过2cm的癌变率高达65%,绒毛腺瘤癌变率可高达55%~75%。
直肠和结肠腺瘤按其大小、部位、有无蒂和有无癌变等选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对良性有蒂的腺瘤,一般可经内镜圈套器摘除,小型无蒂的,在排除癌变可能后,可用活组织检查钳切除,切除后基底电灼。对大型无蒂或用内镜切除困难者需手术切除。直肠内腺瘤,一般经肛门或经骶切开直肠后壁再切除之。距肛缘10cm以上的直肠或结肠腺瘤,经肛门会阴径路切除困难者,需经腹切开肠壁作局部切除或肠段切除。对摘除或切除的腺瘤均应作病理切片检查,有蒂者如仅顶部癌变而无蒂部浸润,可在严密观察下随访;如蒂内已有癌变,应按恶性肿瘤作广泛切除。广基的腺瘤以作肠段切除为好。对以上提及的高危条件中的腺瘤也应作肠段切除为宜;并作病理切片检查,如肠壁已有癌细胞浸润,应在积极准备下按结肠、直肠腺癌作根治性切除。绒毛腺瘤病变范围较广,边界不明显,局部切除容易复发,癌变发生率也较高,即使部位不很高的直肠绒毛腺瘤,经肛门切除多较困难,可考虑经骶直肠后径路作肠段切除或ISR手术。肠段切缘应距肿瘤边缘1cm以上。近年来试用经肛门内镜微创手术(TEM)切除直肠息肉,该系统结合了腹腔镜和直肠镜的优势,有良好的暴露,结合使用超声刀技术,术中出血明显减少。对熟练的手术者,可以切除距离肛门20cm以内的大肠新生物。但是,该手术对术者在腹腔镜下缝合技术要求较高,并且费用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