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详情-疾病-人卫临床助手-人民卫生出版社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首页 >  疾病 >  术后早期炎症性肠梗阻
术后早期炎症性肠梗阻
作者
陈进宏;张延龄
概述

术后早期炎症性肠梗阻是指发生在腹部手术后早期(1~2周),由于腹部手术创伤或腹腔内炎症等原因导致肠壁水肿和渗出,形成的一种机械性和动力性因素同时存在的粘连性肠梗阻,如处理不当,可导致肠瘘、短肠综合征甚至死亡等严重后果。

病因学

腹部手术后并发的肠梗阻有许多种类型,其发生原因也各不相同。术后早期炎症性肠梗阻的发生原因之一为腹部手术操作范围广、创伤重,对胃肠道功能恢复的影响较大,尤其是胃肠道手术、短期内反复手术、广泛分离肠粘连、腹膜炎、肠排列等。另一重要原因为腹腔内无菌性炎症,如腹腔内积血、积液、腹腔内异物或坏死组织等无菌性炎性物质残留,此时肠浆膜层有炎性渗出,肠管相互粘连,有时还可出现成角现象。术后早期炎症性肠梗阻的临床表现有别于术后腹内外疝、肠扭转或吻合口狭窄等机械性肠梗阻,或腹腔内及腹膜后感染、水电解质紊乱引起的麻痹性肠梗阻。

诊断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治疗

术后早期炎症性肠梗阻的基本治疗原则与其他肠梗阻相同,包括禁食、胃肠减压和纠正水电解质紊乱等。术后早期炎症性肠梗阻病程较长,长时间的禁食造成患者营养状况恶化,应予以正规的肠外营养,必要时予以血浆、白蛋白等。大量的消化液积聚在肠腔内,加重肠壁水肿,不利于肠功能的恢复,应给予生长抑素以减少消化液的分泌量,缩短病程。肾上腺皮质激素能有效减轻炎症,通常予以地塞米松5mg静脉推注,每8小时一次,一周后逐渐停药。当腹部变软,肠鸣音逐渐活跃,可逐渐停用生长抑素和肾上腺皮质激素。新斯的明、西沙必利等药物有助于胃肠道动力的恢复。

术后早期炎症性肠梗阻很少造成绞窄性肠梗阻,不应急于通过手术来解除梗阻。由于肠壁高度水肿并致密粘连,强行分离可导致病情进一步加重,并可导致机械性肠梗阻。更严重的是肠壁水肿,愈合能力差,手术极易造成肠瘘,并可因多次行肠切除术而导致短肠综合征。因此治疗术后早期炎症性肠梗阻应严密观察,耐心等待,多数患者治疗2~4周后症状可逐渐缓解,切忌贸然手术,造成不可收拾的后果。当然病程中肠梗阻的症状和体征加重,甚至出现绞窄性肠梗阻迹象,应立即调整治疗方案,直至手术治疗。也要提防将机械性肠梗阻诊断为术后早期炎症性肠梗阻,导致肠绞窄。

来源
实用外科学(全2册),第4版,978-7-117-23988-2
上一篇:假性肠梗阻
评论
发表评论
相关疾病
相关病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