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性肠梗阻是一组临床症候群,临床上具有肠梗阻的共同症状和体征,但均无肠腔内外机械性阻塞的表现。各种原因如神经抑制、毒素刺激或肠壁平滑肌本身的病变,可导致肠壁肌肉运动功能紊乱,故又称动力性肠梗阻。常分为急性和慢性二型,急性型多见于慢性疾患或者老年患者,常有致病因素;慢性型常无明确的致病原因,甚至有的患者经手术后症状仍未能缓解。
假性肠梗阻多见于某些疾病的过程中,下列疾病可导致假性肠梗阻:①腹膜刺激:胰腺炎等;②中毒性巨结肠症;③小肠憩室;④血管结缔组织疾病:硬皮病、皮肌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⑤肌肉浸润性疾病:淀粉样变性、蜡样变性、非热带腹泻等;⑥精神病;⑦药物源性:神经节阻滞药、抗抑郁药、强安定药、泻药、利尿剂等;⑧电解质紊乱:低钾、低氯、低镁、高镁、尿毒症;⑨内分泌失调:甲状腺功能低下、糖尿病、甲状旁腺功能低下等;⑩血紫质症(血卟啉病);⑪与肠道无关的肿瘤:嗜铬细胞瘤、分泌胰高血糖素的肿瘤、多发性骨髓瘤等;⑫手术创伤:空回肠旁路手术、脊柱骨折、椎间盘突出等;⑬神经系统疾病:帕金森病、家族性退行性病。
临床上与外科关系最为密切的是急性假性结肠梗阻,又称Ogilvie综合征。手术、创伤、感染、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疾病以及代谢、神经系统紊乱均可诱发该疾病,病变多位于盲肠、升结肠和横结肠,其病理生理变化与远端结肠机械性梗阻相似,后期发生肠穿孔的概率为3%~15%,由此导致的死亡率约50%。盲肠直径>10~20cm超过6天者肠穿孔概率大大增加。
原发性肠道假性梗阻综合征是指没有其他全身疾病的假性肠梗阻,原因不明,多为慢性,有遗传倾向。有人认为P物质和维生素E缺乏与本综合征的发生有关,P物质使平滑肌收缩和使神经去极化,维生素E缺乏引起蜡质样色素沉着症,可能是造成肠蠕动减退和脂肪痢的一个因素;近年来也有人认为属自身免疫性疾病,平滑肌受自身免疫细胞的攻击有关。病理表现不一,可有肠道平滑肌变性、病理性肥大、施旺细胞增殖、肠系膜嗜银神经细胞变性、神经节钙化等,也可无任何病理变化。
原则上以非手术治疗为主,包括胃肠减压、抗生素、营养支持等,假性结肠梗阻还可经肛管排气。患者情况允许,每小时改换左侧和右侧卧位有助于患者恢复。病因明确者须对原发病进行处理。新斯的明是唯一有确切疗效的药物,西沙必利刺激肌间神经释放乙酰胆碱,对假性肠梗阻有一定疗效。胍乙啶、促胃液素、甲氧氯普胺、类固醇、酚苄明、缩胆囊素和α前列腺素F2等药物也曾用于假性肠梗阻的治疗。以上治疗方法的长期疗效都不确切。
纤维结肠镜置入扩张肠段吸引有助于肠管减压,还可留置引流管持续减压。
手术治疗有三种情况:①急性发作时,与机械性肠梗阻无法鉴别者行探查手术,对病变肠管行全层切取活检,以明确病因。②药物治疗无效,行对症手术治疗。食管动力障碍为主,行食管气囊扩张术;胃十二指肠动力障碍为主,行迷走神经切断术+幽门成形术或胃空肠吻合术;小肠动力障碍为主,行胃空肠吻合术。对于反复发作者,有人主张行永久性胃造瘘术,平时封闭,急性发作时开放瘘口减压,可减少患者住院治疗时间。③已确诊为假性肠梗阻,但肠管极度扩张者,行减压手术。资料表明盲肠直径超过14cm时,穿孔发生率达23%,因此对盲肠直径超过12cm、症状不能缓解者,应行盲肠置管减压或盲肠造瘘术,切忌行扩张肠段远端造瘘。
应该说,假性肠梗阻的诊断和治疗上还有很多问题没有解决,原因不明,对待此类患者的处理还须慎重,不可贸然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