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扭转指一段肠曲以其系膜的纵向轴旋转180°以上甚至几转而造成肠梗阻,约占肠梗阻的2.6%~13%。
腹腔内各游离的肠段均可发生扭转,但以小肠和乙状结肠为多,盲肠少见。肠扭转大多是按顺时钟方向旋转。肠段扭转时造成肠系膜血管受压,易发生绞窄性肠梗阻。当肠段扭转超过360°后静脉血流就停止,再进一步扭转,动脉血流也停止。肠段扭转还导致肠段两端均受压,形成闭袢性肠梗阻,因此肠扭转容易造成肠坏死及穿孔。
肠扭转的发生首先须具有解剖基础,如肠系膜过长和根部较窄或盲肠过分游离,此外肠粘连也可使肠曲以此粘连点为轴心而扭转。肠扭转的发生还需要一定诱因,如一段肠曲内容物重量骤然增加,如有些儿童肠道内大量蛔虫聚集成团或有些老年人患习惯性便秘甚或饱餐后,易致此段肠曲发生扭转。剧烈运动时由于体位突然改变,充盈的肠曲随体位变动的惯性作用而发生扭转。另有部分患者并无明显原因可寻,扭转可能与肠动力改变有关。
肠扭转可在短时间内发生绞窄性肠坏死及休克等,死亡率高达15%~40%,因此除少数早期患者外,应及时予以手术治疗。
乙状结肠扭转如临床上无绞窄或腹膜炎表现,可经乙状结肠镜插管减压复位。如排出大量气体和粪水,腹痛等症状改善,表明复位成功,再留置肛管2~3天以利肠功能恢复。有报道应用纤维结肠镜复位,可治疗乙状结肠镜无法到达的高位扭转。如复位失败,插管后见血性粪水,有腹膜炎或肠坏死征象者应急诊手术。
肠扭转的手术治疗包括扭转复位术和肠切除术。将扭转的肠袢反旋转复位,如肠袢血供良好,还须解决复发问题:小肠一般不予处理;对于移动性盲肠可将之与旁沟缝合固定;过长的乙状结肠可平行折叠后固定于降结肠内侧,也可切除过长的乙状结肠。如见肠坏死,须将坏死肠段切除,小肠Ⅰ期吻合,乙状结肠除极少数情况极佳患者外,宜Ⅰ期切除造瘘Ⅱ期吻合为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