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详情-疾病-人卫临床助手-人民卫生出版社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首页 >  疾病 >  小肠移植
小肠移植
基本信息

英文名称 :intestinal transplantation

概述

小肠移植起步甚早,但进步缓慢。早在1959年动物实验已证实狗小肠自身移植后可长期生存。1985年环孢素A的问世使得临床小肠移植有了根本性的突破。1988年后三种小肠移植模式(单纯小肠、肝肠联合移植和腹部多器官移植)均实现了术后的长期生存。20世纪90年代初普乐可复(tarcrolimus,FK506)的应用进一步提高了成功率。据国际小肠移植登记处统计,1985年到2001年间,全球共进行小肠移植696例,至统计时有355例仍存活,最长者生存超过13年;生存者中超过80%的移植肠有充分的功能而不再依靠全肠外营养,但小肠移植的疗效仍远远落后于其它实质器官移植。

适应症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并发症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治疗

小肠移植可分为活体供肠和尸体供肠两种,和单纯小肠移植(带或不带部分右半结肠)、肝肠联合移植和腹部多器官联合移植三种类型。

移植肠管通常选取回肠,具体长度应根据受者的年龄、体型、手术方式、供者情况等因素而定,同时也要综合考虑移植后免疫损伤导致的吸收功能下降,适当的延长移植长度,一般长度在100~200cm左右。

受者手术分一期和二期手术两种。一期手术直接以供肠恢复受者肠道的完整性,远端造口以利于观察。二期手术的第一步是小肠的异位移植,将小肠的近、远两个残端作腹壁造口,暂不改动受者原有的消化道,待病情稳定、确定不发生急性排斥和移植物抗宿主反应(GVHR)后,再将异位移植的肠段与受者的消化道进行吻合,其间隔一般为8~10周。

小肠移植的重点在于重建静脉回流,主要包括经门静脉回流和体静脉回流两种术式。动脉一般选用移植肠段肠系膜上动脉与受者腹主动脉进行端侧吻合。

小肠移植后的免疫抑制方案主要有两种,分别以CsA和FK506为基础用药,同时联合应用其它药物,如皮质类固醇激素、霉酚酸酯、硫唑嘌呤等。排斥反应可通过在移植肠造口处定期进行粘膜活检予以诊断。

作者
秦新裕
来源
外科学(上、下册),第1版,978-7-117-06897-3
上一篇: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胃排空延迟 下一篇:先天性肠旋转异常
评论
发表评论
相关疾病
相关病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