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名称 :postsurgical gastroparesis syndrome
术后胃瘫综合征(postsurgical gastroparesis syndrome,PGS)是手术后以胃排空迟缓为特征的胃动力紊乱综合征。PGS不仅见于迷走神经切断术,还可见于胃手术和其他腹部手术。迷走神经干切断术(truncal vagotomy)和胃窦切除术(antrectomy)PGS发病率可达26%,而高选择性迷走神经切断术(highly selective vagotomy,HSV)术后发生率仅为5%。PGS根据发病时间可以分为急性和慢性,其中以急性为常见。急性PGS发生在术后开始进食的1~2天内或饮食由流质向半流质过渡时。患者多表现为餐后上腹疼痛,饱胀、恶心、呕吐、食欲下降和体重减轻。慢性胃瘫的临床表现类似于急性PGS,可发生在术后数周,数月甚至数年。
胃排空末期,近端胃的收缩由迷走神经支配,餐后胃窦的蠕动也由迷走神经控制。迷走神经的离断或损伤会引起近端胃的容受性舒张功能丧失,远端胃研磨食物的蠕动性收缩减弱,损害了对小肠异位起搏电位的抑制。因此出现胃窦压力波和十二指肠慢波分离,使固体食物滞留相延长。也有部分学者认为胃切除术同时切除了胃大弯侧的胃电起搏点可能也与PGS的发生有关。
急性PGS的治疗主要采用禁食、胃肠减压、维持水电解质平衡、避免使用镇静剂和抗胆碱药等内科治疗。此外还可以应用促胃动力药物。临床上常用的促胃动力药物主要是甲氧氯普胺,多潘立酮,西沙比利和红霉素,其作用机制也不尽相同。近年来中国传统的针灸治疗也逐渐受到重视。
甲氧氯普胺(metoclopramide)是多巴胺D2受体的阻断剂,通过迷走神经和脑干系统发挥作用,同时此药也是5-HT4受体激动剂和5-HT3受体的阻断剂。应用后能促进食管和胃窦收缩,降低幽门和十二指肠张力,加速小肠运动,从而促进胃排空。它最常用于外科手术后和糖尿病胃瘫的治疗。长期应用,疗效会逐渐下降,并可出现锥体外系症状,其他的不良反应还有急性肌张力障碍(可用苯海拉明治疗)、抑郁、阳痿、停经、高泌乳素血症等,但较为少见。另一类多巴胺受体阻断剂为苯并咪唑衍生物,以多潘立酮(domperidone)为代表,与甲氧氯普胺作用相似,但因不能通过血-脑屏障,较少出现后者的中枢系统不良反应。多项临床研究均表明,该药对胃瘫治疗有良好的疗效和耐受性。不良反应少见,主要是男性乳房发育、阳痿、溢乳、停经等。
西沙比利(cisapride)是5-HT4受体激动剂,5-HT3受体阻断剂,能促进胃肠神经丛释放乙酰胆碱。该药可降低食管下端括约肌的张力,增加胃底的容受性扩张,增加胃窦的动力,促进空肠和结肠的运动,这些作用均有利于胃瘫症状的改善。对慢性胃瘫,西沙比利也是常用药物。常见不良反应为肠痉挛、腹泻,近来发现了其少见的,但有时会导致严重后果的一些不良反应:如可引起Q-T间期延长、室性心律失常、低血压、晕厥、甚至猝死。这些不良反应与其同时阻断5-HT2受体有关。由于此药经肝脏P450代谢,同时应用经此酶代谢的药物能提高西沙比利的血药浓度,所以用药时应注意配伍禁忌,不宜与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蛋白酶抑制剂、吡咯类抗真菌药等同时应用。原有心脏病的患者特别是室性心律失常、Q-T间期延长者不宜应用。
新的5-HT受体阻断剂有ondansetron,granisetron,dolasetron等,均有强烈的止吐作用,但由于价格昂贵,目前尚很少应用于胃瘫的治疗,而多用于放疗和(或)化疗所导致的剧烈呕吐。5-HT受体激动剂也不断有新药问世,如普卡比利(prucalopride),莫沙比利(mosapride)等,尚处于临床试验阶段,这些药物与西沙比利相比,克服了其不良反应,作用靶点有更好的选择性。以莫沙比利(mosapride)为例,在体和离体实验均表明,它可以选择性地作用5-HT4受体,促进人、大鼠和豚鼠的胃排空,而与5-HT2受体无亲和力,因而没有因阻断该受体有关的锥体外系症状和心血管系统不良反应。与西沙比利不同的另一特点是,它选择性地作用于上消化道,而后者对全消化道都有作用。最新的资料提示,莫沙比利的药理作用与它能够改变人血中胃动素(motilin)免疫活性物质(胃动素、促胃液素、生长抑素、5-羟色胺等)密切相关。目前该药已进行了临床试验,证实能够减轻反流性食管炎和非溃疡性消化不良患者的症状,有利于糖尿病胃瘫患者血糖的控制。
红霉素是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小剂量应用具有促胃动力作用而无抗生素活性。红霉素小剂量口服或静脉注射可促进胃MMC(migrating myoelectrical complex)收缩,改善胃排空。目前已经用于治疗糖尿病胃瘫和部分胃切除术、迷走神经切断术后胃瘫,多用于胃瘫的急性期。笔者的经验认为红霉素小剂量(3~5mg/kg体重)溶于5%葡萄糖溶液100ml中静脉快速滴注,一天2~3次,效果较好。近期也有文献报道,长期应用红霉素对于治疗慢性胃瘫具有一定疗效,但此药长期服用容易导致快速抗药反应(tachyphylaxis)。笔者开展的动物实验结果显示红霉素治疗大鼠胃瘫的疗效有明显的个体差异,红霉素有效组大鼠胃窦多巴胺受体D3(dopamine receptor D3,DRD3)和神经肽受体Y5(neuropeptide receptor Y5,NPYY5)表达水平显著高于红霉素无效组,表明这两个受体可能与红霉素的促动力作用的易感性相关。此类药物的常见不良反应是恶心、胃肠痉挛。
有报道,联合应用以上药物,如西沙比利与甲氧氯普胺联用,西沙比利与多潘立酮联用等,能更有效地改善胃瘫症状,缩短住院时间。
无论在动物实验还是临床研究都已证实:针灸治疗通过针刺足三里等穴位(或合并应用皮肤电刺激)可促进胃肠动力。许多临床研究发现这种调控是双相性的,即胃肠功能亢进时针刺穴位可起到抑制作用,而当胃肠功能低下时针刺穴位又发挥兴奋作用,但其确切机制尚不明了。针刺穴位究竟通过何种方式,何种途径对胃肠运动产生调控作用还缺乏深入的研究。
胃电起搏(gastric electric stimulation,GES):其工作原理为通过腹腔镜或开腹手术,将两个电极置于胃壁肌层,用外源性电刺激来刺激胃肠动力。研究发现,外源性电刺激频率、强度不同,其治疗效果也不同:低频(接近或稍高于胃慢波频率)高能电刺激不仅可以恢复慢波,还可改善胃排空,缓解症状;高频(至少4倍于慢波频率)低能的电刺激改善恶心呕吐等症状效果明显,对胃排空作用有限。美国FDA已经批准了美敦力公司的胃电起搏装置—Enterra(商品名)用于治疗顽固性胃瘫患者,希望不久后可以在国内推广应用。
经其他治疗方法2~3周胃瘫症状仍无缓解征象的患者,可通过胃镜适当刺激胃壁,部分患者胃瘫可以得到缓解。
手术后胃瘫是功能性疾患,恢复的时间可以很长,有时可达10周。因此治疗过程中,耐心是相当重要的。当然耐心的前提是除外机械性梗阻。用手术方法治疗胃瘫必须十分谨慎。因为若无器质性疾患,再次手术会延长胃瘫恢复的时间。手术前应该详细了解既往病因和术式,制订合理的治疗方案。对迷走神经切断术和幽门成形术后患者可以采用胃窦切除、胃十二指肠或胃空肠吻合术;对于胃部分切除术后的患者,可采用近全胃或全胃切除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