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详情-疾病-人卫临床助手-人民卫生出版社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首页 >  疾病 >  胃大部切除术后倾倒综合征
胃大部切除术后倾倒综合征
基本信息

英文名称 :postoperative gastric cancer dumping syndrome

中文别名 :胃癌术后倾倒综合症

概述

本综合征系发生在胃切除术后的症候群。发生在食后数分钟到30分钟以内的称为早期倾倒综合征,而发生在食后2~3小时的称为晚期倾倒综合征。临床上以早期倾倒综合征最多见。

病因学

胃手术后胃排空过快是发生倾倒综合征的主要因素。如在远端胃切除术后并有症状的患者中,约55%的食物在进餐5分钟内被排空,在迷走神经干切除术后的患者平均60%的食物是在前5分钟被排空的。而进餐前5分钟内食物排除的比率与患者餐后腹胀、恶心及呕吐的症状呈明显正相关。胃排空功能由胃的协调性、幽门窦的功能及十二指肠的反馈进行调节。胃手术后上述调节机制改变造成胃排空功能障碍。造成胃排空过快的手术因素有:①胃切除导致胃容积缩小;②幽门缩小或因胃空肠吻合等因素使胃排空失去控制;③迷走神经切断使近端胃适应性迟缓与调剂功能丧失;④胃空肠吻合使食物不流经十二指肠。十二指肠控制胃排空的反馈机制丧失。

流行病学

胃切除术后早期倾倒综合征发病率,文献报告为10%~40%。因原发病、手术术式和重建方法略有不同。胃癌术后发病率较低。Bil roth Ⅱ式吻合后,发生率约为20%;Bil roth Ⅰ式吻合后,约为15%。前者稍多。残胃越小,越易发病,程度越重。上西纪夫等报告,大部分胃切除术后早期倾倒综合征发病率约为10%。全胃切除后约为32%,二者有明显差别。发病率与性别无关,但随年龄增加而减少。晚期倾倒综合征比早期倾倒综合征少,一般在5%以下。

发病机制

早期倾倒综合征可能的发病机制是大量高渗性食物快速进入小肠。导致大量液体从血管内渗入小肠腔,引起小肠膨胀及增加肠腔的蠕动程度和频率,进而引起腹胀、腹绞痛、腹泻等胃肠道症状。同时血容量的降低、血清钾离子的减少引起心动过速、头晕等神经循环系统症状。在立位时,食物和进入肠腔内体液的重量牵拉已游离的残胃,刺激腹腔内脏神经,引起反射性上腹症状和心血管症状。另外,在早期倾倒综合征患者体内,一些胃肠道激素和生物活性物质,如5-羟色胺、激肽、血管活性肠肽、胰高血糖素、胃动素、神经降压素、血清素、P物质等,高于无倾倒综合征的胃术后患者,这些物质是否参与,及如何参与了发病过程则并不明确。晚期倾倒综合征发生在餐后2~3小时,也称作反应性低血糖综合征,其可能的发病机制是,大量含糖食物快速进入小肠,葡萄糖被迅速吸收,同时近端小肠释放肠活性胰高血糖素,刺激胰岛B细胞分泌过量胰岛素,引起进餐后2~3小时的低血糖。进而出现神经循环系统症状。另外,有研究显示,一些胃肠道激素和生物活性物质对胰岛素过量分泌也起到重要作用,如葡萄糖依赖的胰岛素释放肽(GIP)和胰高血糖素类似肽-1(GLP-1)等。可见倾倒综合征的发病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具体机制尚未完全阐明。

类型

1.早期倾倒综合征:发生率为16%~30%,较多发生在Bil roth Ⅱ型手术,胃切除范围越大,发生率越高。通常发生在术后1~3周,此时患者开始增加食量,特别是进食高渗性饮食(糖水、甜食、易水解碳水化合物、浓肉汤等)后20~30分钟,出现上腹饱胀不适、恶心呕吐、嗳气腹胀、腹泻等消化道症状,同时出现血管运动功能障碍症状如头晕甚至晕厥、直立性低血压、面色苍白、出汗心悸、口渴颤抖、软弱无力等,上述表现一般在1小时内完全消失。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一般认为是胃内容排空加快,大量高渗食糜骤然进入小肠而使之扩张,另外由于渗透压差使得大量液体自血浆渗入肠腔,从而引起血容量减少。小肠扩张继而引起一系列神经反射,释放大量胃肠道激素如5‐HT、(5‐羟色胺)、VIP(肠血管活性肽)、GIP(抑胃肽),特别是血管舒缓素‐缓激肽系统活性增高,引起周围血流量、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胃肠道平滑肌收缩、肠蠕动加快及血管舒缩不稳定等一系列表现。

2.晚期倾倒综合征:本综合征较前为少,可单独出现,也可与前者并存,多发生在餐后1.5~3.5小时,主要表现为头晕、无力、心悸、颤抖、冷汗、焦虑、神经质、饥饿感、恶心、呕吐,运动和高糖饮食可诱发本征。其发生机制是由于胃排空加快,肠道吸收增加,高血糖刺激胰岛素大量分泌而导致了反应性低血糖。

病理学

发生在胃切除术后,经口摄食尤其是进食高张糖液时,但不见于静脉注入大量葡萄糖后。吻合口越大,胃排空越快。直立可使胃排空加快。

生理学

在早期倾倒综合征中,由于高渗食物快速进入十二指肠或空肠,嗜铬细胞等内分泌细胞常受到刺激而分泌缓激肽样多肽、血管活性肽、5-羟色胺、神经紧张素、血管活性肠肽等物质,这些物质可以直接导致细胞外液渗入肠腔、循环血量骤减,可引起胃肠功能紊乱,血管舒张障碍。值得注意的是,口服葡萄糖60分钟后,倾倒综合征患者血浆PYY含量明显升高,与正常人相比差异显著。

在晚期倾倒综合征中,由于含糖食物快速进入空肠,引起葡萄糖过快吸收,导致血糖迅速升高,此时体内的胰岛β细胞分泌大量胰岛素以拮抗升高的血糖。但是当血糖下降时,胰岛素水平常不能降至正常,过高的胰岛素水平可导致患者出现低血糖表现。

病理生理

1.早期倾倒综合征:发生在胃切除术后,经口摄食尤其是进食高张糖液时,但不见于静脉注入大量葡萄糖后。吻合口越大,胃排空越快。直立可使胃排空加快。高张溶液在小肠中可促进肠蠕动,又使细胞外液进入肠腔以维持其腔内等渗状态。这时血容量减少,有暂时性低血容量休克,刺激交感神经,从而引起一系列血管运动障碍症状。再则,空肠由高张状态可以刺激小肠粘膜释放过多血清素或者有不明的体液物质进入循环,促进小肠及心血管系统释放血清素。若将50%葡萄糖液迅速注入狗空肠瘘,可见门静脉血清素浓度增高,同时有倾倒综合征发生,因此推测肠壁粘膜细胞迅速释放血清素。近年认为缓激肽大量释放,可引起血管扩张、潮红、低血压。此外,肠高血糖素、胃动素、P 物质与本综合征的关系也正在探索之中。

2.晚期倾倒综合征:其发生是由于胃排空加快,肠道吸收增加,发生高血糖。从而刺激胰岛素大量分泌,导致反应性低血糖。由于个体对低血糖反应不同,故临床症状有轻有重。

临床表现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辅助检查

1.倾倒激发试验:空腹口服75g葡萄糖(50%葡萄糖150ml),或经导管注射50g 葡萄糖(20%葡萄糖250ml)于十二指肠降部或空肠上部,出现有关症状者为阳性。

2.血液检查:发病时血细胞比容增高,血钠、血氯升高而血钾降低。血糖迅速增高,血浆胰岛素含量升高,后期则血糖降低,可有助于诊断。

3.其他检查:X线腹部平片可见胃肠吻合口远端肠管扩张,有液体潴留。胃排空检查如属正常或减缓则可排除本征。胃镜和钡餐检查可帮助确定解剖和功能变化。

诊断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鉴别诊断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治疗

(一)早期倾倒综合征

1.饮食调理:大多数轻、中度患者经调整饮食后,症状能逐步缓解消失。包括少量多餐,进低糖、高蛋白、高纤维素的干食;餐后平卧20~30分钟可减轻症状的发作。

2.药物治疗:可考虑在餐前20~30分钟时服用抗胆碱能药物,以阻止过度的胃肠蠕动。口服甲苯磺丁脲(D860)0.5~1.0g,可以缩短高血糖症的持续时间而减轻症状。α‐糖苷水解酶抑制剂能抑制双糖和多糖的水解,减慢肠道的吸收并降低渗透压,可使血糖、胰岛素及血容量的变化减轻而减缓症状。果胶可增加食物的黏稠性,延缓碳水化合物的吸收。生长抑素对各种消化道激素有抑制作用,并能抑制胃肠和胆道的运动,减少胃酸和胰液的分泌;用量为奥曲肽50~100μg,每日三次,餐前皮下注射,能有效地缓解倾倒综合征的症状,缺点是费用较高。

3.手术:内科治疗无效者可行胃空肠Roux‐en‐Y吻合术;或在残胃与十二指肠残端间插入一段约10cm逆蠕动型空肠,称为“倒置空肠间置术”,有效率在80%左右;也可考虑行空肠代胃术。

(二)晚期倾倒综合征

以饮食调节为主,少量多餐,减少淀粉类食物,增加蛋白质、脂肪类食物;低血糖症状出现时,稍进糖食即可缓解症状。症状严重者可在餐前用胰岛素或甲苯磺丁脲,以预防血糖突然增高而过度刺激胰岛素的分泌而诱发本症。发作时,采用奥曲肽治疗亦甚有效。

护理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患者教育

1.早期倾倒综合征:进食后半小时内患者出现循环系统和胃肠道症状,如心悸、心动过速、出汗、无力、面色苍白、头晕、腹部绞痛、恶心呕吐和腹泻等。患者要少食多餐,避免过甜、过咸及过浓的流质饮食;进食低碳水化合物、高蛋白质饮食;进食时限制喝汤、饮水;进食后宜平卧10~20分钟。

2.晚期倾倒综合征:餐后2~4小时患者出现头晕、心悸、出冷汗、脉搏细弱甚至虚脱等低血糖反应。出现此症状的患者稍进食糖类即可缓解。患者应进食低碳水化合物、高蛋白质饮食并少食多餐,可防止此情况发生。

预后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预防

倾倒综合征重要在于预防而非治疗,避免残胃过小,吻合口过大,高选择性迷走神经切断而非迷走神经干切断,选用Roux-en-Y胃空肠吻合,以及尽可能采用毕Ⅰ式手术均可减少倾倒综合征的发生。

作者
牛伟新
来源
内科疾病的心理治疗,第2版,978-7-117-14225-0
临床护理诊断及措施(第二版),第2版,978-7-117-05048-9
普通外科诊疗术后并发症预防与处理(第2版),第2版,978-7-117-20456-9
十二指肠疾病,第2版 ,978-7-117-13728-7
实用内科学,第13版,978-7-117-11864-4
恶性肿瘤的术后治疗,第1版,978-7-117-04617-1
胃肠癌手术学,第2版,978-7-117-10207-0
功能性胃肠病辨证论治,第1版,978-7-117-11905-4
外科住院患者健康教育手册,第1版,978-7-117-20046-2
上一篇:胃大部切除术后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 下一篇:胃大部切除术后碱性反流性胃炎
评论
发表评论
相关疾病
相关病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