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名称 :Roux-en-Y stasis syndrome
中文别名 :Roux-en-Y潴留综合征
是指在Roux‐en‐Y胃空肠吻合术后出现的一组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进餐后,特别是进食固体食物后,发生上腹部疼痛、恶心、呕吐食物,重者可引起食欲减退、体重减轻、营养不良,甚至形成胃粪石。其发生率在10%~50%之间,女性多于男性。胃空肠Roux‐Y吻合术后的发生率高于食管空肠Roux‐Y术后。
Roux‐en‐Y术式切断的肠袢有一向其近端传递的异位电节律,干扰正常肠道电节律的传递,出现胃肠道排空功能障碍。
其发生率在10%~50%之间,女性多于男性。胃空肠Roux‐Y吻合术后的发生率高于食管空肠Roux‐Y术后。
发病机制目前尚未完全明确,可能与肠道电位学改变、上升肠袢长度、迷走神经切断及进食类型等因素有关。
(一)肠道电位学改变
正常健康者的空肠移行性综合肌电(MMC)的起搏电位一般源于十二指肠,依次扩布至空、回肠。正常状态下,肠道平滑肌细胞达到起搏电位时,平滑肌细胞去极化,引起平滑肌收缩,发生肠道蠕动。起搏电位的正常扩布产生了正常的肠道蠕动,将食糜从口端向肛端运送。胃空肠Roux‐en‐Y吻合术后,空肠切断后其远端成为上升肠袢,阻断了起搏电位的正常扩布,使作为小肠一部分的Roux‐en‐Y空肠袢缺乏来自十二指肠起搏点的肌电活动,同时胃空肠Roux‐en‐Y吻合术后又形成消化道重建后的电生理学变化,表现为异位起搏电位的形成和非传导性及向口性传导性肌电活动的产生。胃空肠Roux‐en‐Y吻合术后上升肠袢内异位电位的产生和基本电节律的改变,是所有行胃空肠Roux‐en‐Y 吻合术患者都存在的,这种变化较轻时,患者无症状,但当异位电位和基本电节律改变明显和频繁时,就会出现临床症状,成为引起Roux‐en‐Y滞留综合征的主要原因。
胃空肠Roux‐en‐Y吻合术后上升肠袢内异位电位的产生和基本电节律的改变使空肠移行性综合肌电不能使上升肠袢产生正常肠道蠕动,因而不能清除Roux‐en‐Y上升肠袢内的肠内容物,使Roux‐en‐Y上升肠袢内细菌易于繁殖和过度生长;细菌的繁殖和过度生长又可加重上升肠袢的动力紊乱,导致出现临床症状。
胃空肠Roux‐en‐Y 吻合术消化道重建后在近侧空肠袢与上升肠袢的端侧吻合处存在着MMC 传导失调,近侧空肠袢接收来自十二指肠的起搏电位产生蠕动,而上升肠袢则受异位电位的调控产生逆向蠕动,从而造成肠袢蠕动紊乱,导致远端空肠排空障碍而出现临床症状。
(二)上升肠袢长度
上升肠袢过长易发生粘连扭曲,使其出现排空障碍,导致滞留产生。上升肠袢长度在35~40cm之间较为合适,即可达到抗反流的作用,又不易产生排空障碍。
(三)迷走神经切断
早期研究认为迷走神经切断后胃排空障碍而引起滞留症状出现,临床上采用残胃切除后症状得以改善也支持这一学说。但近年的研究则认为上升肠袢的滞留与迷走神经切断后胃排空障碍关系不大。
(四)进食类型
有人采用99mTc核素消化道闪烁照像检查食物类型与胃排空状态的关系,结果发现,进食流质饮食后残胃排空正常,而进食固体食物时残胃排空延迟。因而认为残胃排空固体食物延迟可能是导致胃大部切除术后Roux潴留综合征的原因之一。
胃位于腹腔左上方,大部分位于左季肋区,小部分位于腹上区。连接食管和十二指肠,上端与食管相连的入口部位称贲门,距离门齿约40cm,下段与十二指肠连接的出口部位为幽门。胃的前壁在剑突下与腹前壁相贴,右前壁与肝左叶相邻,胃后壁与胰腺、横结肠、左肾相邻,胃底与膈和脾相邻。胃与周围脏器有韧带相连,包括胃膈韧带、肝胃韧带、脾胃韧带、胃结肠韧带和胃胰韧带,凭借韧带固定于上腹部。
胃分为上、下两缘,上缘凹向右上,称为胃小弯,下缘向左下弧形突出,为胃大弯。胃大弯和胃小弯各分3等份,再连接对应点将胃分为三个区域,上1/3为贲门胃底部U(upper)区;中1/3为胃体部M(middle)区;下1/3为幽门部L(lower)区(图1)。胃壁从内向外分为黏膜层、黏膜下层、肌层和浆膜层,胃的黏膜层含有大量的胃腺,分布在胃底和胃体,黏膜下层有丰富的血管、淋巴管和神经丛分布。

图1 胃的解剖
胃的生理功能主要是运动和分泌,胃通过紧张性收缩和蠕动的方式将胃液与食物研磨、搅拌、混匀,形成食糜并有规律排入到十二指肠道,混合性食物从进食到胃完全排空需要4~6h。胃腺分泌胃液,正常成人每日胃液分泌量为1500~2500ml,胃液的成分主要是胃酸、胃酶、电解质、黏液和水分。胃的神经支配属于自主神经系统,副交感(迷走)神经促进胃的分泌及运动,交感神经抑制胃的分泌及运动,两种神经纤维在肌层和黏膜下层组成神经网,协调胃的分泌和运动功能。
结合上消化道造影、放射性核素显像和内镜等可诊断,放射性核素显像是最好的方法。
目前Roux‐en‐Y滞留综合征的治疗尚无有效的方法,症状轻者可采用非手术治疗,症状严重者多需采用手术治疗。
(一)非手术治疗
1.饮食
长期进食流质或半流饮食可以缓解症状。
2.消化道动力药物
使用消化道动力药物可促进胃、肠蠕动,有助于胃及上升肠袢的排空。甲氧氯普胺是一种多巴胺受体拮抗剂,对胃和食管平滑肌均有显著的促动力作用,可促进胃的排空,并通过增加食管下段括约肌张力,防止胃内容物反流。西沙必利可激活5‐羟色胺受体,同时也作用于胃肠道壁内神经末梢,促进乙酰胆碱释放,发挥胆碱能作用,对全消化道平滑肌均有促动力作用。红霉素是一种胃动素受体激动剂,静脉滴注可诱发空肠移行性综合肌电(MMC),促进胃排空。
(二)手术治疗
由于目前病因尚不明确,手术方式也不确定,各种手术方式的疗效也不完全满意。
1.上升肠袢缩短术
上升肠袢过长时,可采用上升肠袢缩短术,使上升肠袢长度保持在35~40cm之间。
2.残胃切除或近全胃切除术
近全胃切除术是指保留残胃容积50~75ml,再行胃空肠端侧吻合。临床观察,残胃切除或近全胃切除术后,大部分胃大部切除术后Roux潴留综合征患者的症状有明显改善,体重增加。
3.反Roux‐en‐Y手术
将原胃肠Roux‐en‐Y吻合术改为胃十二指肠吻合术,原Y臂则作胆总管空肠吻合。可防治胆汁反流和Roux‐en‐Y滞留综合征。
应注意首次Roux-en-Y消化道重建时注意选择上升肠袢的合理长度,术后饮食调理及适当应用消化道促动力剂。
目前,部分学者提出了一种改进的Rouxen-Y术式,即非离断式Roux-en-Y术,旨在避免切断空肠,维持电活动的连续性和消除异位电位的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