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术后胃出血的部位常发生在胃肠吻合口、胃残端关闭口、十二指肠残端闭合口。其原因在于上述吻合口或关闭口处止血不确切或缝合欠佳、血管结扎线脱落所致。
2.少见情况出血发生在残胃黏膜的应激性溃疡或Bancroft手术旷置溃疡的出血。应激性溃疡是由于胃酸腐蚀残胃黏膜下血管造成出血,而旷置溃疡出血则是由于溃疡出血血管未能妥善结扎或缝扎。
1.腹腔内出血:
较为少见。若术后患者出现烦躁不安、四肢湿冷、脉搏加快、血压下降以及少尿等有效循环血量不足征象,并且腹腔引流物引流出大量鲜血或腹腔穿刺抽出血液,胃管内虽无鲜血吸出时,仍应考虑有腹腔内出血的存在。常因术中血管结扎不可靠或结扎线脱落以及脾脏损伤等所造成。故确切的止血和关腹前仔细地检查是防止腹腔内出血的主要手段。
2.胃内出血:
术后胃出血胃大部切除术后,可有少许暗红色或咖啡色胃液自胃管抽出,一般24小时以内不超出300ml,以后胃液颜色逐渐变浅变清,出血自行停止。若术后不断吸出新鲜血液,24小时后仍未停止,则为术后出血。发生在术后24小时以内的胃出血,多属术中止血不确切;术后4~6天发生出血,常为吻合口黏膜坏死脱落而致;术后10~20天发生出血,与吻合口缝线处感染,黏膜下脓肿腐蚀血管所致。因此缝合胃断端时,应确切止血。
1.妥善结扎、严密缝合是预防胃肠吻合口、胃或十二指肠残端关闭口出血的关键。对于既往有出血史或正在出血的、或在胃镜检查时发现溃疡底部裸露血管的旷置溃疡,应予以妥善缝扎,以防术后旷置溃疡出血。
2.术后胃出血的非手术治疗措施
术后胃内出血早期可行保守治疗,首先要密切观察病人生命体征,大量输血、补液维持血容量防止休克、全身应用止血药物和制酸剂,静脉应用生长抑素,如施他宁6mg/d以输液泵缓慢维持24小时;如患者存在凝血功能障碍,应及时输注新鲜血浆、冷沉淀、凝血酶原复合物、纤维蛋白原等给予调整。局部处理措施包括保持胃管引流通畅确切有效的胃肠减压,维持残胃空虚状态,利于止血。同时局部应用止血药物,如凝血酶以生理盐水溶解成10~100U/ml胃管内灌注,或200ml冰盐水加去甲肾上腺素8mg由胃管灌注。
3.胃镜检查及止血
近年来,由于纤维胃镜的普通应用,特别是急诊胃镜检查的应用,对于确定出血部位及出血性质,可对是否手术治疗提出依据,是应该予以重视的方法之一。可在胃镜下行钳夹止血、局部喷洒或注射止血药物。
4.介入治疗
通过选择性或超选择性动脉造影检查出血部位,并行出血动脉栓塞对部分病例有效。尤其应强调指出的是,出血活动期检查阳性率较高,如在出血间歇期则不宜发现出血部位。
5.上述治疗措施无效,应及时行剖腹探查手术。术中在吻合口近侧胃壁纵行剖开胃腔,清除胃内积血和血块,用生理盐水冲洗仔细检查有无出血,多数情况下出血发生在吻合口胃壁或小弯侧缝合处。如发现出血即给予丝线缝扎止血,如发现残胃黏膜多发深在溃疡出血考虑应激性溃疡,应视情况给予残胃大部切除或全胃切除术。如术中发现吻合口及残胃无活动性出血应拆开十二指肠残端关闭处仔细探查有无出血;必要时,尤其是Bancroft手术后残端拆开困难,应纵行剖开十二指肠降部仔细探查,发现出血部位给予直视下缝扎止血,但应注意避免十二指肠乳头缝扎或损伤。如上述部位的出血处理困难时还可结扎胃十二指肠动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