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别名 :肠绞痛
内脏主干动脉的逐渐闭塞有3种可能的后果:①建立充分的侧支循环;②肠梗死;③肠缺血而无梗死,后者是由于侧支循环足以维持肠管活力,但不足以维持功能需要。因其临床情况类似于心绞痛和间歇性跛行而得名肠绞痛(intestinal angina)。
3种主要的胃肠道动脉(腹腔动脉、肠系膜上动脉和肠系膜下动脉)当其中任一支逐渐发生闭塞时,它们之间的侧支循环可提供足以维持受累肠管活力和功能的血供。因此,大多数单独的肠系膜上动脉慢性闭塞是无症状的。然而,当有第2支血管也有供血不足时,则相对缺血的肠管不能满足摄食所需的血供增加要求。这是肠绞痛典型的“进食痛”的原因。
主要内脏动脉慢性闭塞的主要原因是动脉粥样硬化。大多数患者有全身性动脉硬化的表现。动脉斑块通常位于或靠近这些大血管的开口处。较少见的病变还有因腹腔神经节压迫腹腔动脉、主动脉假性动脉瘤或夹层动脉瘤、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或结节性动脉周围炎累及腹腔动脉。
(1)治疗原则:改善或重建肠道血供,缓解或消除腹痛,预防急性肠系膜上动脉血栓的发生。
(2)内科治疗:怀疑本病的患者应予少食或禁食、胃肠减压、营养支持、改善循环治疗。对于确诊的患者,应予积极的抗凝和抗血小板治疗,存在急性血栓形成者可予溶栓治疗。病情严重者需要足量广谱的抗生素,同时积极纠正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失调。内科治疗的同时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准确把握手术时机,以免延误治疗。
(3)手术治疗:外科手术治疗时解除慢性肠缺血、缓解症状、预防急性肠梗死的重要方法。
手术方式有3种:①血栓动脉内膜切除术;②人造血管或自体静脉搭桥术;③狭窄血管段的切除与再植入术。前两种术式更常被应用。
手术适应证包括:①急性肠系膜动脉栓塞;②急性肠系膜动脉血栓形成;③慢性肠系膜动脉闭塞性疾病,内科治疗无效者;④任何形式的肠系膜动脉缺血性疾病,出现腹膜炎体征和腹腔抽出血性液体者,均需急诊手术探查。⑤具有典型的症状和动脉造影确定的肠系膜上动脉或腹腔干显著狭窄或闭塞。
手术禁忌证包括:①年老体弱合并严重重要脏器功能障碍不能耐受手术,同时未有肠坏死征象者;②动脉造影显示主动脉、腹腔干和肠系膜上动脉广泛弥漫狭窄闭塞病变,预计手术效果不佳者。
(4)介入治疗:慢性肠系膜动脉缺血性疾病的血管腔内治疗是一种趋势,行血管成形术或支架植入,可改善狭窄缺血状况、缓解和解除腹痛症状、纠正营养不良、预防突发的肠梗死。
介入治疗的适应证有:①腹腔动脉或肠系膜上动脉狭窄度大于70%,且有症状者;②腹腔干、肠系膜上动脉和肠系膜下动脉中2支或以上动脉狭窄度大于50%者;③肠系膜动脉术后再狭窄且有症状者;④无症状性腹腔干和肠系膜上动脉狭窄,存在胰十二指肠动脉瘤或瘤样扩张者;⑤肠系膜上动脉夹层引起的狭窄且存在缺血症状者;⑥主动脉夹层内膜片或假腔供血的肠系膜上动脉,有缺血症状者。无症状性肠系膜上动脉重度狭窄有介入治疗的相对适应证。
下列情况为介入治疗的禁忌:①已经存在肠管坏死或腹膜炎者;②肠系膜动脉主干狭窄合并多发末梢分支闭塞或者累及多支空、回肠动脉开口;③活动期大动脉炎累及肠系膜动脉;④存在其他不适宜动脉造影和腔内治疗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