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指经积极治疗后,腹腔感染却持续存在,不能局限而发展为持续性弥漫性腹膜炎,伴有低热、高代谢等症状。但手术探查时腹腔内仅见大量血清样或血性液体,而无脓液,且感染无局限倾向。虽经积极的外科治疗病情并不能好转,而出现序贯性多器官功能衰竭,最终死亡。以往被认为是继发性腹膜炎的晚期。1990年Rotsein等将此类腹膜炎定义为第三型腹膜炎。
第三型腹膜炎的死亡率高达64%,是继发性腹膜炎的两倍。发生第三型腹膜炎的主要危险因素是营养不良、高APACHEⅡ评分、病原菌出现耐药性、器官功能衰竭。而器官功能衰竭、先前做过急诊手术、持续较长时间的肠梗阻、伤口感染可以作为发展为第三型腹膜炎的预报因子。某些细胞因子(如TNF、IL-1、IL-6、IFN-γ等)参与第三型腹膜炎的发病机制。
该类腹膜炎的腹腔渗液培养阳性率很低,甚至无菌生长。培养出的也多是表皮葡萄球菌、假单胞菌属、念珠菌等条件致病菌和抗生素耐药的革兰阴性菌,而非继发性腹膜炎时常见的大肠埃希菌和脆弱杆菌。肠道细菌易位是主要的致病菌来源。促使肠道细菌易位的因素:①内毒素血症、休克等使肠黏膜的机械屏障受损;②急性继发性腹膜炎时,肠麻痹,肠道细菌量增加;③全身免疫力低下,肠黏膜的免疫屏障被破坏。
第三型腹膜炎发生于全身免疫力低下、肠源性感染的基础上,手术引流难以奏效,治疗非常棘手,因此应将重点放在预防上。此类患者应维持良好的组织微循环灌注;营养支持;保护胃肠黏膜免致萎缩;保持肠道菌群的生态平衡。为此,早期进食、给予膳食纤维、补充谷氨酰胺等治疗可以降低腹膜炎时肠道的通透性,减少细菌易位和肠源性感染的发生。此类患者首次手术时,应最大限度地控制感染源。若需行急症肠切除,一般不行肠吻合术,而应行小肠或结肠造口术,以防止吻合口漏。术中应行腹腔灌洗,以减少剩余物的污染和随后的脓肿形成。一般主张仅需使用大量的生理盐水冲洗腹腔,加用抗生素并无益处,反而可能会出现毒性反应。腹腔内应给予充分引流,引流管应放置在腹腔的4个区域(右上腹、右下腹、左上腹及左下腹),同时应考虑膈下及盆腔的引流。有时可采用计划性再次剖腹手术。
抗生素选择方面,首先应采用经验性的抗生素治疗,应根据不同地区或不同医院腹腔感染的菌群变迁及药敏情况,筛选出敏感的抗生素,以作为定期更换或选择抗生素的经验性治疗时参考,一般选用新型、广谱、高效的抗生素,以尽可能覆盖可能导致感染的病原菌,常采用抗生素的联合应用,如三代或四代头胞菌素、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抗生素和甲硝唑联用。48~72小时后根据细菌培养及药敏结果调整抗生素的应用,应尽可能使用敏感的窄谱抗生素。抗生素的具体使用时,应根据药代动力学原则应用抗生素,如β-内酰胺类抗生素抗菌效果取决于最低抑菌浓度的维持时间,而不是峰浓度,因此应增加每天的用药次数,氨基糖苷类则相反,应全天一次给予有效剂量。由于第三型腹膜炎常需长期使用新型、广谱、高效的抗生素,这样极易导致真菌感染,故应常规预防性使用抗真菌药物。由于目前手术治疗和抗生素治疗对第三型腹膜炎效果均不好,针对细胞因子的免疫学治疗应是一个潜在的发展方向,但目前尚处在动物实验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