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名称 :omphalocele
脐膨出是指一种先天性腹壁发育不全的畸形,部分腹腔脏器通过脐带基部的脐环缺损突向体外,表面盖有一层透明囊膜。脐膨出发病率为1∶5000活产婴儿,常可伴发其他器官畸形。多为未成熟儿,男孩比女孩常见。母亲多为高龄产妇。有人认为外科医师能见到脐膨出仅占所有病例的半数病例,死胎中腹壁缺损者约20倍于活产。
在胚胎第6~10周时,由于腹腔容积尚小,不能容纳所有肠管,因此中肠位于脐带内,形成暂时性脐疝。待至第10周后,腹腔迅速增大,中肠退回腹腔。胚胎体腔的闭合,是由头侧皱襞、尾侧皱襞和两侧皱襞共四个皱襞,从周围向腹侧中央折叠而成,并汇合形成未来的脐环。如果在上述发育阶段,胚胎受到某种因素的影响,而体腔关闭过程停顿,就可产生内脏突出畸形。当四个皱襞中某个皱襞的发育受到限制,就产生不同部位的发育缺陷。依此而分为三种类型:
(一)脐上部型
由于头侧皱襞发育不全,除有脐膨出外,常伴有胸骨下部缺损(胸骨裂)、膈疝、心脏畸形、心包部分缺损等畸形。
(二)脐部型
由于两侧皱襞发育不全所致,依据腹壁缺损和膨出囊膜的大小差异,临床上可有两种分型:
1.脐膨出(omphalocele)
最常见。腹壁缺损较大,肝脏突出于腹腔外,有合并其他畸形,常被称为巨型或胚胎型脐膨出,亦可称为通常型或腹壁形成不全型。
2.脐带疝
腹壁缺损较小,仅有小段肠管通过脐环疝入脐带基部,可伴有卵黄管残留、梅克尔憩室、肠旋转不良等畸形,常被称为小型或胎儿型脐膨出,亦可称为肠管还纳不全型。
(三)脐下部型
由于尾侧皱襞发育不全,除有脐膨出外,常伴有膀胱外翻、肛门直肠闭锁,小肠膀胱裂等畸形。
膨出内脏的表面有一层羊膜与相当于腹膜的内膜组成的囊膜包裹,在两层膜之间含有一片胚胎性胶样组织。囊膜略呈白色,菲薄,透明,无血管结构。脐带附着于膨出囊膜的中部或下半部,脐血管穿过囊膜进入腹腔。腹壁皮肤终止于脐膨出基部的周缘,略呈堤样隆起。脐膨出均存在肠旋转不良,其他肠道畸形少见,心脏畸形和染色体畸形则明显增多。各种合并畸形的发生率在60%~80%。
出生后为了避免囊膜破裂和污染,局部应立即用无菌温湿生理盐水敷料及塑料薄膜覆盖加以保护,减少热量及水分的散失,周围皮肤严加消毒。如果囊膜破裂。肠管外露而散热,易发生低体温,生后2~3小时直肠温度常在34~35℃,因此在转送过程中,必须加以保暖,入院后可进行40℃温水浴10~20分钟,体温达36.5℃以上,再将婴儿置入暖箱。出生后及时置胃管,持续吸引,减少胃肠内积气,并可进行灌肠,清除结肠内胎粪。由于胎儿期肠管脱出,血清白蛋白、IgG转移至羊水中,生后有脱水和代谢性酸中毒。应从上肢作为输液进路,输入白蛋白、血浆等。
手术方法的选择,按腹壁缺损大小、体重、合并畸形而作出判断。
(一)一期修补法
最理想的方法,适用于腹壁缺损比较小的脐膨出,特别是脐带疝。膨出内容回纳后,不致腹压增高而影响呼吸、循环或肠道受压梗阻。术时尚需强力扩张腹肌以扩大腹腔容积,以利肠管回纳,术后还需应用呼吸机支持24~48小时进行呼吸管理。
(二)二期修补法
适用于巨型的脐膨出,尤其是有肝脏脱出者,此类病例进行一期手术,脏器还纳困难,如若强行操作势必发生下腔静脉压迫、横膈抬高,而导致呼吸与循环障碍。手术要点是保留囊膜,解剖游离两侧皮肤,并作减张切口,然后将皮肤在囊膜上方覆盖缝合,造成腹壁疝。第二期手术可在3个月~1岁时施行。
(三)分期修补法
分期修补(Schuster法、Allen-Wrenn法或silo术)适用于巨大的脐膨出,以及囊膜破裂而肠管脱出者,但限于早期病例,要求创面清洁。方法是利用合成纤维膜(Silastic sheet,Gore-tex sheet,Teflon mesh)或无菌silo袋,将其边缘缝合于两侧腹直肌内缘上或缺损边缘,将合成膜缝合成袋形或直接缝合的silo袋,袋顶适当悬挂,外用抗生素溶液的敷料包裹,以后每隔数天将袋顶收紧缩小,使内脏分次逐步回纳腹腔,一般约需1~2周,待全部回纳,取除合成膜或silo袋,分层缝合腹壁。应用合成膜的缺点是异物容易引起感染,且一旦感染应用抗生素也难以见效,必然去除而导致手术失败。
消毒剂涂敷疗法:少数患儿心功能不稳定(左心功能衰竭、主动脉发育不良)、未成熟儿伴肺透明膜病变、持续肺动脉高压等难以耐受手术,或巨型病例,合并严重畸形,或囊膜污染可能发生感染者可采用保守治疗。现用70%酒精或0.5%硝酸银等,具有杀菌力、蛋白凝固、收敛作用的各种药液,每1~2天涂抹1次,均可取得同样效果,使囊膜表面形成干痂,痂下生长肉芽组织,上皮逐向中央生长,创面愈合后1~2年再修补腹壁缺损。大多数学者将此方法作为不得已而为之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