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详情-疾病-人卫临床助手-人民卫生出版社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首页 >  疾病 >  腹壁切口疝
腹壁切口疝
作者
陈浩;姚琪远
概述

腹壁切口疝是腹内脏器和(或)组织经腹壁原手术切口形成的薄弱区向外突出的病症。

病因学

腹壁切口疝的病因可分为全身因素和局部因素。

1.全身因素

包括高龄、消耗性疾病或恶性肿瘤导致的低蛋白血症、贫血和腹水等,以及长期应用类固醇激素和免疫抑制剂治疗等。这些因素最终都可影响切口的正常愈合,从而导致了腹壁切口疝的发生。另外肥胖和长期吸烟也和切口疝的发生密切相关。肥胖者腹壁脂肪层厚,肌层和筋膜较薄弱,术后又易发生切口感染、脂肪液化和切口裂开等情况,这些都增加了切口疝发生的可能。吸烟使得肺组织中抗蛋白酶活性下降,血清中出现游离的、有活性的蛋白酶和弹力酶复合物,这些复合物可破坏腹直肌鞘和腹横筋膜,致使切口疝发生率上升。另外胶原代谢的异常也导致了瘢痕组织强度的下降,影响了腹壁的强度。

2.局部因素

腹部手术伤口的愈合遵循组织愈合的共有机制,愈合过程分为3个阶段,首先为炎症阶段,约为4~6天,此时伤口的完整性完全依靠缝线的强度和缝合力来保持。之后是纤维增生阶段,伤口通过胶原纤维的桥接其抗张强度快速增强,然后进入塑型期。一般而言,腱膜在缝合后的3周左右其抗张强度约是原组织的20%,4周后是50%,半年后可达80%,但很难回复到原有的强度。

(1)切口感染:是国人发生切口疝的主要原因,其炎症反应破坏了弹性蛋白、胶原纤维和其他支持组织,使组织不愈合或延迟愈合,愈合后的瘢痕组织抗张强度下降,导致疝的发生。

(2)切口裂开:对伤口裂开再缝合患者随访1年的结果显示,发生切口疝的几率高达43%。伤口裂开多发生在术后一周左右,此时伤口的完整性主要靠缝线的拉合,当腹内压力突然增加,或缝合技术及缝线选择不当,都有可能发生切口裂开。如若切口哆开没有及时处理,切口疝的发生是在所难免。因此,伤口裂开和哆开是切口疝发生的另一主要原因。

(3)缝合技术:不良的缝合技术可导致伤口脂肪液化、感染或裂开,从而引发切口疝。缝合时要对合腹壁各层次,切口中不应留有空腔、血块和异物,缝线长度与切口长度比例为4∶1时,切口感染和切口疝发生率最低,这样的缝线长度既可使缝合的切口保持一定的抗张力,又不会因缝合太紧造成切口组织缺血、坏死、引起感染或裂开而增加发生切口疝的危险。至于是用连续缝合还是间断缝合可减少切口疝发生,目前尚无定论。

(4)缝线的选择:不恰当的缝合材料可以导致切口感染及切口裂开等情况的发生,从而增加切口疝发生的危险。多股编制的缝线相对于单股的缝线,易导致细菌存留,引起切口感染的机会增大,因此缝线应尽量选择单股线。由于缝线在切口愈合期间要承受对伤口的支持,因此缝线在一定时间保持其牢固度是很重要的,不可吸收线显然可以做到,降解时间超过半年的可吸收线能够达到同样效果,短时间降解的可吸收线增加了切口疝发生的危险。

(5)切口的类型:切口疝多见于直切口,腹直肌是纵行走向,其他腹部肌肉纤维、筋膜均横行或接近横行走向。纵行切口无疑切断了这些肌肉纤维和筋膜以及支配这些肌肉的神经,切口缝合后缝线的受力方向与组织纤维方向相同,当腹壁肌肉收缩时,缝线有可能切割纤维组织而造成伤口裂开。横向切口缝合后缝线方向与肌肉组织纤维走向垂直,肌肉收缩时缝线的受力较小,对伤口的影响较小,因而产生切口疝的风险大大降低。

临床表现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辅助检查

根据临床表现即能明确诊断切口疝,对于少数早期缺损小同时又较肥胖的患者,此时仅有症状,却无腹部体征,辅助检查对明确诊断就较为必要。但更多时候切口疝的辅助检查,在于了解缺损部位、大小、范围、疝内容物的性质及粘连的程度。

1.CT检查

是目前较理想的一种辅助检查方式。除可清楚地显示腹壁缺损的位置、大小、疝内容物,及疝被盖与腹腔内器官之间的关系外,还可用于计算疝囊容积和腹腔容积、评价腹壁的强度与弹性,有助于临床治疗。为真实反映切口疝的大小,在做影像学检查时应注意患者的体位(推荐使用侧卧位,和辅助以屏气等动作以帮助显示切口疝的实际状态)。相对于其他检查手段,CT具有对患者影响小、操作方便、诊断价值大的优点,推荐作为常规术前检查。

2.B超检查

其影像学表现主要是肌层的中断,并可找到与腹腔相通的疝内容物,在体位变动或咳嗽时内容物可进出腹腔。B超检查对辨别内容物是否为肠管有一定帮助。也是一种简单、无损伤的检查。

3.X线检查

相对于CT和超声检查不具优势,目前较少应用,其诊断疝的存在主要依赖于在成像时疝囊内有肠管,且肠管内最好有对比物,如钡剂等,否则诊断就比较困难。

诊断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治疗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来源
实用外科学(全2册),第4版,978-7-117-23988-2
上一篇:腹股沟区疝 下一篇:白线疝
评论
发表评论
相关疾病
相关病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