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名称 :occult breast cancer
隐性乳腺癌是一种比较少见的特殊类型的乳腺癌。目前临床概念不统一。总的来说,有两个概念:一是临床上无乳房的任何体征,而以腋窝淋巴结转移或其他远位(如锁骨上淋巴结)转移为首先临床表现,并被病理证实来源于乳腺组织的乳腺癌;二是在前者基础上扩大为除乳房肿块外,临床表现为乳头溢液、乳头皮肤炎、乳房皮肤水肿、湿疹及皮肤橘皮样变的乳腺癌。目前的定义为:以腋淋巴结转移为首发症状的乳腺癌称作隐性乳腺癌。
隐性乳腺癌的原发灶大小多在1cm以下,甚至仅能镜下所见。然而其转移灶却生长较快,并明显大于原发灶。这种原发肿瘤小而转移瘤大的现象被称为差异性生长。从理论上讲,原发瘤的抗原强者引起机体强有力的免疫反应,以控制原发灶的生长,但控制不住转移灶的生长;推测与肿瘤的抗原性在转移灶内发生改变有关,从而导致原发瘤诱发的免疫反应不能作用于转移癌。隐性乳腺癌在病理上以早期浸润性小叶癌和导管癌多见,这种在病理早期即发生转移的原因是因为癌细胞已穿透基底膜,Uallage等用组织化学的方法证实了这一观察。
据文献报道,隐性乳腺癌的病理检出率为50%以上,甚至达100%。为了减少乳腺微小原发灶病理漏诊,山东省肿瘤防治研究院提出:①术前乳腺X线片可疑区域细针X线定位及术后大体标本X线照相对照;②应用连续病理切片检查或全乳大片病理切片技术;③全乳大切片电镜检查。而天津市肿瘤医院乳腺癌病理研究室将抗人乳腺癌特异糖蛋白单克隆抗体M4G3用于疑为隐性乳腺癌的转移淋巴结病理组织学检测,90%以上的隐性乳腺癌呈阳性反应,术后40%的大体标本中肉眼可见微小癌灶,83%的大体标本未发现病灶者经过连续病理切片检测到癌组织。
在女性患者中,发生腋窝淋巴结转移的恶性病变多见于乳腺癌,尤其是病理诊断为腋窝淋巴结转移性腺癌而无明显原发灶征象的患者,应首先重点进行乳腺检查。
1.乳腺X线钼靶片
乳腺钼靶X线摄影的目的在于可发现临床症状和体征均表现为阴性的乳腺癌。隐性乳腺癌的特征性X线表现为微小的毛刺样致密结节影及恶性钙化灶。一般认为,X线钼靶片可以发现3mm直径的肿瘤,检出率在50%左右,是临床常用的检查手段。钙化为乳腺癌的特征之一,有时是隐性乳腺癌的唯一X线表现。隐匿性乳癌病灶的X线表现以含有钙化的肿块影为多见,其次是无钙化性肿块和单纯簇状钙化。其主要诊断依据为:乳腺组织内成簇分布的恶性钙化灶;乳腺组织局部结构紊乱。
2.灶性导管扩张
是隐性乳腺癌超声检查的特征性表现。乳腺癌为富血供肿瘤,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肿瘤,表现为具有高速血流信号的低回声结节,同时可以对肿块施行准确定位穿刺检查,但对直径1cm以下的肿瘤诊断尚存在困难。超声检查不能发现微小钙化灶,可以发现灶状不对称性小灶致密影。
3.CT与MRI检查
CT检查有助于发现隐匿性病灶,MRI强化扫描有较高的灵敏性,可作为隐性乳腺癌检测的辅助手段,是目前影像学检查最敏感的方法,尤其对乳房较大,且肿块较小的乳腺癌有独特的优势。
4.分子影像和诊断技术
核素扫描和PET/CT等分子影像技术,基因芯片等分子诊断技术也有助于确定肿瘤的乳腺来源。PET已经成功应用于钼靶片检查阴性的隐性乳腺癌检查,并成为有用的诊断工具。
5.ER测定
ER在乳腺癌的诊断和治疗中起很重要的作用。测定腋窝病灶的ER水平有助于隐性乳腺癌的诊断与治疗。ER阳性提示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阴性不能排除乳腺癌。
病理已确诊的腋窝淋巴结或锁骨上,尤其是右锁骨上的淋巴结转移腺癌,在治疗上遵循三种治疗方式
1.在切除腋窝恶性肿瘤同时,无论乳房是否发现肿瘤,均行根治术或改良根治术。
2.Capeland经过42例腋窝淋巴结转移癌的研究,发现在未发现乳腺原发灶的情况下行乳腺癌根治术并不能提高生存率和生存年限。因此,他提出:在大乳房和腋窝转移瘤大时,可行乳房单切+低位腋淋巴结清扫;对小的或萎缩的乳房或转移瘤小时,直接放疗,无须切除乳房。
3.Kemeny通过对腋窝淋巴结转移癌的女性患者观察,提出无明显原发癌且乳腺钼靶片阴性的女性患者,仅行腋淋巴结清扫+乳房及区域淋巴引流区的放疗,其效果同乳房切除。作者认为,对腋窝淋巴结转移性腺癌而无原发癌征象者,应行全面检查,在排除乳腺外原发灶后,方可确诊为乳腺癌而行全方位的乳腺检查,如果发现原发灶,则行根治术;未发现原发灶,可保留乳房,仅行腋淋巴结清扫+乳房及相应区域淋巴结的放疗。
由于乳腺癌是一种全身性疾病,故对于隐性乳腺癌也应采取全身化疗或内分泌治疗。HER-2阳性患者也可以采用分子靶向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