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脓性腮腺炎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临床上以慢性化脓性腮腺炎多见,而急性化脓性腮腺炎往往是慢性腮腺炎的急性发作。慢性化脓性腮腺炎或称复发性腮腺肿胀(chronic recurrent parotitis),其特点是间隔时间长短不一,腮腺发生不同程度的反复肿胀和唾液中带有雪花样脓性分泌物。
腮腺的炎症性疾病,目前国内学者尚无一致的分类。以下的分类基于腮腺炎的临床特点,便于诊断及治疗。急性化脓性腮腺炎(acute purulent parotitis)少见,过去多发生于严重的全身性疾病或腹部手术后,曾被命名为手术后腮腺炎(postoperative parotitis)。儿童复发性腮腺肿胀是由于唾液腺发育异常,先天性导管扩张,细菌逆行性感染所致。其在青春期后多停止发作,是一种自限性疾病。临床上则以成人复发性腮腺肿胀多见,成人复发性腮腺肿胀又称慢性化脓性腮腺炎,引起慢性化脓性腮腺炎的原因尚未明确,但多数学者提出其病因,可能因导管结石、异物阻塞、导管狭窄等致使涎液排泄不畅,因此,有人称此为阻塞性腮腺炎。也可能与重金属如汞、铅、
𬬹中毒有关。极少数由儿童复发腮腺炎延续而来,也可由急性化脓性腮腺炎转变而来。脓性涎液细菌培养多为绿色链球菌,偶有肺炎双球菌,但是否为病原菌尚无定论。慢性复发性腮腺炎儿童和成人的治疗有所不同。在儿童要多饮水,每天按摩腺体帮助排唾液,保持口腔卫生等;若有急性炎症表现则可用抗生素。成年人慢性复发性腮腺炎的治疗基本原则同上,但治疗效果并不理想。不能明确结石存在和导管狭窄的慢性化脓性腮腺炎,或者病变程度轻,偶尔急性炎症发作者可采用保守治疗。物理疗法可用超声波、红外线或氦氖激光照射。也可用抗生素、甲紫,碘油等注入导管。用1%甲紫注入导管,产生的较强化学性刺激反应,使扩张的导管闭锁,腺体纤维化萎缩,故又称“化学性腮腺切除”。有明确的腮腺导管结石、腮腺主导管粗大潴留脓肿、肿胀发作频繁者,以及导管及腺泡病变严重,腺组织萎缩,分泌功能大部丧失,对保守治疗无效时,可考虑作保留面神经的腮腺切除。必须强调的是应将腺组织尽可能摘除,并应将腮腺导管全长完全切除,否则术后在残存导管段仍可能形成潴留脓肿。术后如有面瘫表现可用甲钴胺等药物并配合理疗。
慢性复发性腮腺炎有周期性发作,半数以上患者首次发病有流行性腮腺炎接触史,且10岁以下男性儿童发病机会最大,因此,预防本病的关键是增强身体抵抗力,防止继发感染,多饮水,每餐后用淡盐水漱口,保持口腔卫生,能大大减少发病率。对慢性阻塞性腮腺炎则以除去某些原因,如涎石或异物、导管口周围瘢痕,可达到预防该病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