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详情-疾病-人卫临床助手-人民卫生出版社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站长统计
Insert title here
首页 >  疾病 >  脉络膜脱离型视网膜脱离
脉络膜脱离型视网膜脱离
概述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伴有睫状体、脉络膜脱离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视网膜脱离,称为脉络膜脱离型视网膜脱离。本病起病迅速,常合并葡萄膜炎及低眼压,如治疗不及时,可迅速导致PVR,预后较差。脉络膜脱离型视网膜脱离占我国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1.8%~18.1%,而国外报道此比例为2.0%~4.5%。本病多见于老年人、高度近视、无晶状体眼以及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手术成功率显著低于一般孔源性视网膜脱离。

病因及发病机制

脉络膜循环障碍引起低眼压是本病发生的基本因素。液化玻璃体经裂孔进入视网膜下,刺激脉络膜血管扩张,血管通透性增加,液体渗出到脉络膜及睫状体上腔,导致脉络膜及睫状体脱离;同时睫状体水肿致房水生成减少,引起眼压下降;低眼压又加重了脉络膜血管扩张,液体渗出加重,脉络膜脱离发展,形成恶性循环。

脉络膜脱离型视网膜脱离较单纯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更易发生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这是复发性视网膜脱离及预后差的重要原因。低眼压引起血管通透性增加和睫状体水肿、脱离,从而加重脉络膜脱离,继而导致血-视网膜屏障破坏,大量含有纤维连接蛋白和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的液体渗出。渗出液中的成分可引起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游离,从而发生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

临床特点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辅助检查

B超检查在诊断脉络膜脱离型视网膜脱离中的作用尤其突出,它不但可确定脱离的部位,还可根据脉络膜上腔为低密度或高密度影来区分是渗出性脱离或者出血性脱离(图1)。B超可同时显示有无眼内占位等伴随情况,以鉴别诊断。超声生物显微镜(UBM)有利于观察睫状体脱离及前房角情况,对该病的诊断也具有重要意义。

图1 B超显示视网膜脱离合并脉络膜脱离

鉴别诊断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治疗及预后

脉络膜脱离型视网膜脱离一般病情严重、PVR发展迅速,术前应认真检查眼底,及时发现裂孔,并行眼部B超和UBM检查,争取尽快确诊并给予糖皮质激素治疗。眼底情况检查清楚后,及时制定手术计划并尽早安排手术治疗。

1.术前糖皮质激素的应用

由于脉络膜脱离使患眼出现葡萄膜炎反应,导致眼底裂孔检出率降低,故术前应给予足量的糖皮质激素治疗,待葡萄膜炎反应减轻、脉络膜脱离好转后再手术。传统治疗脉络膜脱离型视网膜脱离的方法是手术前后全身应用糖皮质激素,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炎性反应,抑制了PVR的发展,但副作用较多、局部起效较慢。近年来开始应用曲安奈德玻璃体腔注射,能够减轻葡萄膜炎反应,提高手术复位率,显示出良好的治疗效果。

2.手术方式的选择

术前PVR A~B级患者,选择巩膜扣带术较为恰当,术中尽量不放视网膜下液、术后不注气。PVR C1~C3级患者,巩膜扣带术的手术成功率低于玻璃体切除术,玻璃体切除术是解决严重脉络膜脱离的有效方法。对脉络膜脱离程度较轻的患者也可行巩膜扣带术,但应根据具体情况分析处理。PVR D1~D3级的患者应首选玻璃体切除术。

对于脉络膜脱离型视网膜脱离患者采取玻璃体切除术有以下优点:首先术中易于寻找视网膜裂孔,提高了手术的成功率,对于严重的脉络膜脱离(大范围的球形脉络膜脱离)效果尤为明显;此外,通过术中完全引流脉络膜上腔液体并切除增殖机化膜,可达到脉络膜视网膜复位,减少了术后复发的机会。

手术预后取决于正确的手术方法、恰当的手术时机、糖皮质激素的合理应用、脉络膜脱离的及时控制和复位以及全部视网膜裂孔的有效封闭。早年采用常规视网膜复位手术,视网膜复位率仅为35%~62%,对伴有严重PVR者,手术失败率高达71.4%。随着玻璃体切除手术的开展,PVR A~B级的患者玻璃体切除术联合巩膜扣带术及全身应用糖皮质激素,术后视网膜复位率可高达90.5%。对于严重PVR病例,手术后视网膜复位率为65.6%~70.6%。

作者
董方田;傅守静
来源
中华眼科学:中册,第3版,978-7-117-18948-4
上一篇:无晶状体眼或人工晶状体眼的视网膜脱离 下一篇:脉络膜缺损
评论
发表评论
相关疾病
相关病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