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详情-疾病-人卫临床助手-人民卫生出版社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首页 >  疾病 >  药物中毒性视网膜病变
药物中毒性视网膜病变
概述

许多药物全身应用可引起对视网膜的毒性作用,多数情况下全身用药对视功能的损伤很小,或者在停药后可以逆转。然而在某些情况下会造成进行性或永久性视功能损伤。这里我们仅介绍一些已经明确证实会产生视网膜异常的药物,对于那些尚未明确的药物暂不作介绍。

类型及治疗

一、导致色素上皮变性的药物

1.醌类(quinones)

羟化氯喹和氯喹。

(1) 羟化氯喹(hydroxychloroquine)

曾用于治疗疟疾,现如今,由于其能够抑制细胞因子信号传导和淋巴细胞增殖而被广泛用于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

旁中心暗点是最早出现的视觉症状,可能伴有轻微的视网膜色素上皮紊乱和中心凹反射消失。病变继续发展,视网膜色素上皮改变侵及黄斑形成典型的“靶的样黄斑病变”(bull's eye maculopathy),导致视力下降或色觉改变。毒性加剧时,周边视网膜会出现视网膜色素上皮增殖,血管变细,以及视盘萎缩,此种眼底改变与遗传性视网膜变性非常相似。重复的视野检查是发现早期视网膜中毒改变的最佳方法,眼底彩像、眼底自发荧光像、OCT和多焦ERG在中毒性改变的筛查和诊断中均有一定的作用。

本药物的推荐剂量为6.5mg/(kg·d),对于具有危险因素的人群,如身材矮小症、病态肥胖症、老年人及伴有原发肝脏、肾脏病变者,应根据具体情况酌情用药。所有使用该药者均应在用药5年后每年进行眼科检查,以监视视网膜的毒性改变,不推荐已有视网膜病变者使用该药。此药物中毒无有效的治疗方法,发现后立即停药。该药的半衰期较长,有报道在停药5年后仍会进展。

(2) 氯喹(chloroquine)

氯喹导致的视网膜病变同羟氯喹相似。大多数视网膜毒性发生在剂量> 250mg/d,至少持续1年。治疗及筛查同羟氯喹。

2.吩噻嗪类(phenothiazines)

硫利达嗪和氯丙嗪。

(1) 硫利达嗪(thioridazine)

是一种用于治疗焦虑症的抗精神病药物,也可用于治疗多重耐药性结核。

硫利达嗪导致的视网膜中毒可表现为急剧的视力下降、色觉障碍和夜盲。病变早期,眼底表现可能正常或表现为轻微的色素颗粒沉着,也可出现视网膜水肿和视盘充血。中期表现为视网膜后极部到中周的界限清楚的、钱币样视网膜色素上皮和脉络膜血管萎缩。晚期表现为色素沉着和色素脱失间杂的全视网膜萎缩、血管减少和视神经萎缩。视野检查显示为轻微的视野缩小或旁中心暗点。ERG表现为振荡电位振幅减小,后期出现视锥、视杆细胞功能不良。

硫利达嗪的视网膜毒性作用在高剂量用药2周内即会出现,用药量小于800mg/d极少会出现视网膜毒性,但低剂量长期用药仍会出现视网膜改变。早期发现早期停药能够改善视功能。但即使停药,视网膜病变仍会进展。本药应在内科医师指导下逐渐停药,突然停药会导致撤退症状出现。

(2) 氯丙嗪(chlorpromazine)

是一种与硫利达嗪在分子结构上相似但又缺少哌啶基侧链的吩噻嗪类药物,同样用于治疗精神病。该药物会造成皮肤、结膜、角膜、晶状体和视网膜的黑色素沉着,其他眼部症状包括:动眼神经危象、瞳孔缩小及由调节麻痹引起的视力模糊。该药剂量范围为40~800mg/d。该药极少引起视网膜毒性,但对于大剂量使用的患者,应及时监测眼底改变如视网膜色素上皮改变、视网膜血管变细和视盘苍白。

3.螯合剂(iron chelators)

去铁胺和地拉罗司。

(1) 去铁胺(deferoxamine)

通过静脉注射和皮下注射的方式用于治疗因频繁输血引起的铁负荷过高。大剂量应用去铁胺会引起周边或中心视野丧失、夜盲和色觉异常。早期眼底可以正常或黄斑部轻微变灰。数周后,后极部出现卵黄样损害,同时在黄斑部及其周围有色素改变。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可以发现早期毒性改变,如弥散性视网膜色素上皮强荧光。ERG显示暗适应振幅降低,视杆细胞和感受器后细胞敏感性降低。停药后视功能会有所改善,但视网膜毒性会可永久存在。该药即使单次使用,也可能引起视网膜中毒性改变。

(2) 地拉罗司(deferasirox)

口服用于治疗铁负荷过高。有报道该药会引起轻微黄斑病变。早期停药可改善视功能,但OCT显示病变不可逆。

4.去羟肌苷

去羟肌苷(didanosine)又称2’-3’-双脱氧肌苷,是用于治疗艾滋病的一种反转录酶抑制剂。眼底表现为中周部视网膜萎缩伴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肥大和色素沉着。ERG示锥杆细胞功能异常。药物毒性一旦被确诊,须立即停药。停药后,黄斑功能可以挽救,但周边视网膜萎缩不可逆。

5.氯法齐明(clofazimine)

氯法齐明用于治疗麻风病、银屑病、坏疽性脓皮病和盘状狼疮,最近更多用于治疗艾滋病患者的鸟复合分枝杆菌感染。治疗数月后氯法齐明结晶在角膜内皮下蓄积。有病例报道艾滋病患者服用氯法齐明剂量在200~300mg/d(总剂量40~48g)会导致靶的样黄斑病变。视力仅轻微受损,ERG表现为明适应、暗适应和闪烁光的波幅减低。停药后,角膜的沉积物可以清除,但已形成的视网膜病变不会改变。

二、导致视网膜结晶沉着的药物

1.他莫昔芬(tamoxifen)

一种抗雌激素药物,用于治疗绝经前妇女雌激素受体阳性乳腺癌。大多数患者无症状,极少数患者会有视力下降。眼底表现为双侧视网膜内层白色、高折光度的结晶沉着以及外层视网膜和视网膜色素上皮点状灰色病变。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显示病变呈强荧光晚期着染,且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有助于将他莫昔芬造成的眼底损害同其他类似的眼底损害相鉴别,如特发性中心凹旁毛细血管扩张。之前普遍认为该药会造成黄斑囊样水肿,但OCT示该药造成的损伤为外层光感受器细胞萎缩或空腔样损伤,而不是传统CME的内层视网膜损伤。明视和暗视ERG的a波和b波的振幅降低。

他莫昔芬引起的结晶样视网膜病变常见于使用较高的初始剂量(>60mg)的患者。目前常规的低剂量(10~20mg/d)用药很少引起视网膜毒性。只有当药物毒性损伤了视功能才考虑停药治疗,并且要在肿瘤医师的指导下。如果仅有结晶样改变而没有视力下降,可以不考虑停药。

2.斑蝥黄(canthaxanthine)

斑蝥黄是一种天然的类胡萝卜素,用于治疗白癜风、原卟啉病、银屑病和光敏湿疹。患者一般无症状。眼底表现为聚集在黄斑部30μm大小、环形、高折光、黄-橙色结晶样沉积。这种结晶可以在全视网膜分布,但赤道前比较少见。该药造成的视网膜毒性是剂量依赖性的,有报道表明累积剂量达19g即可产生结晶,37g时,50%患者出现视网膜毒性,60g时100%患者会出现视网膜毒性病变。同时使用β-胡萝卜素会加重该药引起的视网膜毒性。停药后这种沉积物会在数年内缓慢消失。

3.甲氧氟烷(methoxyflurane)

甲氧氟烷是一种吸入性麻醉剂。该药能够在身体各种组织如视网膜、肾脏、甲状腺和支气管引起草酸钙结晶。患者一般无症状,仔细检查眼底可发现后极部和动脉周围大量黄白色点状病变。组织学上显示这些沉积物位于RPE和视网膜内层。

4.呋喃妥因(nitrofurantoin)

呋喃妥因是一种常用于治疗泌尿系感染的抗生素。该药会影响微血管系统,从而引起肺部病变、肾脏病变以及视网膜毒性病变。曾有两个病例报告由于服用呋喃妥因引起视网膜病变。一例为10岁的患者,服用呋喃妥因后引起眼睑下垂和复视,被诊断为眼重症肌无力。另一例是69岁的患者,长期服用呋喃妥因19年,导致视力下降5个月。眼底检查发现后极部内层视网膜结晶沉着。ERG检查正常。停药后患者症状有缓解。

三、导致视网膜血管病变的药物

1.氨基糖苷类(aminoglycosides)

庆大霉素、奈替米星、妥布霉素、阿米卡星和卡那霉素。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眼内注射治疗眼内炎,以及内眼手术后结膜下预防性注射均可引起视网膜毒性。庆大霉素在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中眼内毒性最大,其次是奈替米星和妥布霉素,毒性最小的是阿米卡星和卡纳米星。

该类药物特别是庆大霉素引起的视网膜中毒改变会导致患者严重的视力下降。眼底检查可发现视网膜内出血、视网膜水肿、棉絮斑、小动脉变细、静脉串珠样变和黄斑梗死。在急性毒性病变时,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可见视网膜血管管壁着染、无灌注区形成。严重病例可继发虹膜新生血管、新生血管性青光眼和视神经萎缩。ERG示b波振荡电位下降,在由庆大霉素造成的严重病例,b波可表现为完全消失。这同组织学上显示的内层视网膜完全破坏、内丛状层和视神经纤维层断裂是一致的。

由于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引起的视网膜中毒性病变无有效的治疗,而且其抗菌谱多可被其他类新的抗生素所覆盖,所以目前已不再建议使用该类药物眼局部注射。

2.更昔洛韦(gancyclovir)

更昔洛韦眼内注射用于治疗病毒性视网膜炎。该药会引起剂量依赖性的视网膜毒性,重复注射或注射剂量错误会引起严重的视网膜外层病变。一旦病变产生,无有效的治疗措施。

3.干扰素(interferon)

干扰素是用来治疗Kopasi肉瘤、婴儿期血管瘤、乙肝、丙肝、黑色素瘤、肾细胞癌、多发性硬化和癌症的药物,并参与白血病、淋巴瘤、血管瘤病的化学疗法。在开始治疗的4~8周内可出现眼底改变,这种改变在糖尿病和高血压患者更多见。

患者通常无症状,但有些患者眼底可表现为从轻到重的视网膜内出血、棉絮斑。即使没有调整药物剂量,这些眼底表现也可自发消失。使用干扰素疗法引起视网膜病变非常少见,大多数患者仅需经常监测即可。

4.滑石粉(talc)

滑石粉经常用作口服药物的填料,如哌醋甲酯和美沙酮。如果胶囊被挤碎或里面的药物用于静脉注射,其中的滑石粉会引起视网膜血管阻塞和不可逆的缺血性视网膜病变。

该药会导致患者视力下降或视野出现盲点。由滑石粉栓子带来的眼部表现包括:结晶样视网膜病变、缺血性视网膜病变、微动脉瘤、棉絮斑、动静脉吻合、视盘或盘周的新生血管和玻璃体积血。结晶样视网膜病变是由于小的白色滑石粉栓子栓塞视网膜小动脉形成的。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显示黄斑微血管和小动脉出现无灌注区。全视网膜ERG和色觉检测可以正常,fERG可出现异常。

滑石粉引起的视网膜病变一旦被确诊,需要向患者解释这种病变发生的原因,并说明继续使用该药物带来的副作用。可以用激光光凝和玻璃体切除术治疗继发的新生血管和玻璃体积血。

5.雌激素(estrogrn)和黄体酮(progesterone)

口服避孕药可以激活血中的凝血因子使血液处于高凝状态,从而引起血栓形成,产生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视网膜及睫状视网膜动脉阻。

6.化疗药物

顺铂(cisplatin)和卡莫司汀(carmustine)用于恶性神经胶质瘤和转移性乳腺癌等肿瘤的治疗。据报道这些药物和三种不同类型的视网膜毒性有关。第一种为伴随急剧视力减退和频繁电生理异常的黄斑部色素改变。联合静脉用顺铂和卡莫司汀或单独用顺铂治疗恶性胶质瘤可以引起视网膜色素改变。这种视网膜的改变可能是铂对视网膜毒性反应的结果。第二种视网膜病变表现为视网膜棉絮状渗出斑、视网膜内出血、黄斑渗出、视神经病变伴随视盘水肿。据报道在高剂量使用顺铂、环磷酰胺、卡莫司汀和转移性乳腺癌的自体骨髓移植后将引起这种视网膜改变。第三种病变为血管性视网膜病变和视神经病变,包括动脉阻塞、血管炎和视盘炎。在单独接受动脉内卡莫司汀或联合顺铂治疗恶性淋巴瘤的病例中,65%的患者可出现这种改变。这些眼底改变会导致严重的视力下降,一般在治疗6个月后出现。其他的表现包括眼眶疼痛、球结膜水肿、继发性青光眼、眼内肌麻痹和静脉窦综合征。这种视力损害是进行性的,目前没有药物治疗。

四、导致视网膜/黄斑水肿的药物

1.肾上腺素(epinephrine)

在局部使用肾上腺素类制剂治疗无晶状体眼或人工晶状体眼青光眼患者时,会导致短暂性黄斑囊样水肿(CME)。SD-OCT可以跟踪观察囊样病变的改变情况。如果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上显示视盘高荧光,就要考虑黄斑水肿可能是由炎症引起的。大多数CME在停止使用肾上腺素后可缓解。肾上腺素类药物应该避免用于无晶状体眼的和人工晶状体眼青光眼的治疗。

2.烟酸(niacin)

烟酸用于降低血清脂质及胆固醇水平。有报道显示,剂量>1.5g/d时,有些患者会出现中心视力下降,有时还可能出现旁中心暗点或视物变形。尽管有CME的典型临床表现,但在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检查中无血管渗漏。据推测是药物引起Müller细胞的毒性作用,导致细胞内水肿而不是细胞外水肿。OCT显示在视网膜内核层和外丛状层有囊样间隙。停止用药后,CME消退,视力逐渐恢复正常。如果不予治疗,慢性CME会导致永久的视力损伤和视网膜萎缩。

3.拉坦前列腺素(latanprost)

拉坦前列腺素属于前列腺素类药物,近来用于治疗青光眼。使用该药会导致患者CME,既往存在糖尿病或玻璃体切除手术病史的患者,患CME的风险增加。减少该药使用后,囊样病变会消退。

4.甲醇(methanol)

患者误食甲醇达到10ml,即可导致中心或周边视力下降。18小时内,可显现视网膜和视神经水肿,晚期会出现视神经萎缩。神经毒性作用是甲酸引起的,甲酸是甲醇的代谢产物,可直接影响视神经和视网膜内层。视功能障碍程度与全身酸中毒程度相一致。早期血液透析可以有效清除体内的甲醇,但如果视力在6天内不能明显恢复,往往致永久性降低。

5.噻唑烷二酮类(thiazolidinediones)

噻唑烷二酮类是一种口服抗高血糖药物,包括罗格列酮和比格列酮。该类药物会导致充血性心力衰竭、肺水肿、外周水肿包括黄斑水肿。这种系统性病变是剂量依赖性的,且经常发生于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建议已经患黄斑水肿的糖尿病患者停用此药或用其他药物代替。

五、导致视觉障碍的药物

1.异维A酸(retinoids)

异维A酸局部外用治疗严重的结节性痤疮、银屑病。最常见的眼部副作用为短暂性和永久性暗适应或夜间视力丧失。大部分患者在停药后症状消失。

2.强心苷类药物(cardiac glycosides)

洋地黄。洋地黄类药物用来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该类药物能造成眼部和视网膜毒性。最常见的眼部并发症是黄视,但也有报道出现视物模糊和闪光感。眼底检查通常是正常的,全视野ERG示视锥细胞功能下降。一旦出现眼部症状,必须减少药物剂量。停药后,视力和ERG恢复正常。

3.勃起功能障碍药物(erectile dysfunction medications)

西地那非,伐地那非和他达拉非。

有报道称使用该类药物60分钟后患者会出现色觉改变、感光异常、视物模糊或闪光感。当眼部症状出现时,无明确的检查可以证明存在功能异常,且眼部症状通常是短暂性的。但有报道指出,有非缺血性前部神经病变的患者不应使用此类药物。

4.氨己烯酸(vigabatrin)

氨己烯酸用于抗癫痫治疗。该药会导致双侧视野缺损。鼻侧视网膜神经纤维层薄变而颞侧保留是该药导致病变的特征性诊断,同时能够帮助检测病变的进展。检眼镜下无同视野缺损相关的明显视网膜和视神经改变。

5.奎宁(quinine)

奎宁曾用于治疗疟疾,现用于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奎宁摄入量>4g会导致“金鸡纳反应”,症状包括头疼、恶心、呕吐、颤抖、低血压、意识丧失甚至死亡。当患者醒来时,常完全失明,瞳孔散大,对光反应迟钝。在毒性反应急性期,眼底检查显示轻度的静脉扩张,伴轻微的视网膜水肿,动脉管径正常。ERG检查显示突然变缓的a波,深度加深,振荡电位消失,b波降低。数周后患者可以部分恢复视功能,但大多数患者仅保留有中心视岛。晚期眼底表现同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相似。

六、导致视网膜皱褶的药物

磺胺类药物(sulfa medications)乙酰唑胺和氢氯噻嗪,会导致短暂的急性近视、前房变浅、窄房角和视网膜皱褶。这种现象是由于睫状体水肿或脉络膜渗漏,并发晶状体-虹膜隔位置前移所致。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显示没有视网膜渗漏。减少药量能够减少晶状体-虹膜隔迁移,进而视网膜皱褶消失,无明显后遗症遗留。

七、导致光感受器损伤的药物

烷基亚硝酸盐(alkyl nitrite)作为一种性辅助剂使用。该药会使全身血管扩张,眼部血管也会急剧扩张,导致眼压增高,影响视网膜。患者会出现视力下降,眼底检查表现为双眼、黄色、圆形黄斑损伤。高分辨率OCT示中心凹下光感受器层断裂。全视网膜ERG表现正常。少数病例报道光感受器细胞的损伤是永久性的。

八、导致葡萄膜炎的药物

利福布汀(rifabutin)用于治疗分枝杆菌感染。用药剂量达到300~400mg/d会导致葡萄膜炎。同其他药物混用会加重其毒性。大部分患者表现为前节的葡萄膜炎,但也有报道会导致玻璃体炎和视网膜血管炎。

西多福韦(cidofovio)能够导致严重的视力丧失、畏光、由虹膜睫状体炎带来的眼压过低、全葡萄膜炎和视网膜脱离。球旁注射或口服激素能够治疗该药所致毒性。如果炎症和眼压能够控制,同时存在治疗的需要,则该药仍可继续使用。重症患者必须停药以控制炎症。有原发巨细胞病毒感染和使用蛋白酶抑制剂的患者更易导致虹膜炎。

作者
彭小燕;廖菊生
来源
中华眼科学:全3册,第1版,978-7-117-18948-4
上一篇: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 下一篇:病理性近视黄斑病变
评论
发表评论
相关疾病
相关病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