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详情-疾病-人卫临床助手-人民卫生出版社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首页 >  疾病 >  黄斑囊样水肿
黄斑囊样水肿
基本信息

英文名称 :cystoid macular edema

作者
张明;严密;张军军
英文缩写
CME
概述

黄斑囊样水肿(cystoid macular edema,CME)是常见眼底黄斑部组织肿胀或增厚的异常病理改变,伴有无痛性中心视力模糊或扭曲。它不是一种独立的疾病,而是很多眼底疾病在黄斑区的一种表现。

病因学

引起黄斑囊样水肿的最常见的疾病有:渗出型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视网膜静脉阻塞、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视网膜血管炎、黄斑区视网膜前膜、玻璃体黄斑牵引综合征、视网膜毛细血管扩张症、葡萄膜炎、白内障或其他内眼术后、黄斑区脉络膜新生血管、视网膜色素变性,以及少见的烟酸中毒、青年性视网膜劈裂、Goldmann-Favre综合征和特发性黄斑囊样水肿等。

发病机制

黄斑囊样水肿( cystoid macular edema)是很多眼部手术后的并发症,发生黄斑囊样水肿的准确机制尚不清楚,但很多的实验和临床观察提示与前列腺素介导的炎症有关。前列腺素是来自细胞膜的磷脂化合物,特异性物质是花生四烯酸,对微血管生理具有多种影响。在眼部,前列腺素和其相关产物增加微血管的渗透性,导致血―眼屏障破坏。推测前列腺素或其相关产物诱导中心凹周围的毛细血管渗透性增加,产生典型的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 FFA)的黄斑囊样水肿表现。已证实在视网膜和葡萄膜均存在前列腺素,另外,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的视网膜下液内含有前列环素( prostacyclin)和血栓素( thromboxane) A2的衍生物,这些前列腺素相关的化合物均具有很强的血管活性特性。

不管哪种特异性的化合物在起作用,很清楚的一点是黄斑囊样水肿与眼部炎症有关。巩膜加压手术的损伤、放视网膜下液、冷凝、光凝、或透热均导致显著地眼部炎症,因此,巩膜加压手术后可发生黄斑囊样水肿。在有晶状体眼术后4~6周,FFA显示黄斑囊样水肿的发生率是25%~28%,在无晶状体眼高达40% ~60%。年龄高于55岁是发生黄斑囊样水肿的危险因素,术前黄斑未脱离和术中放视网膜下液并不影响黄斑囊样水肿发生。

黄斑囊样水肿的特殊类型

临床上有时可见到一些白内障术后的患者发生黄斑囊样水肿,特称为Irvine-Gass综合征。这种综合征多发生在白内障术后4~12周。据Irvine统计围术期没有任何并发症。成功的白内障囊内摘除术后的患者,经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50%~70%的患者有黄斑周围视网膜毛细血管渗漏;因而有人认为这种渗漏很可能是术后的一种正常生理反应。这些手术成功的患者,多数症状轻微或没有症状,检眼镜下90%以上查不出有眼底改变,只在做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时发现有黄斑囊样水肿。黄斑囊样水肿严重时,可有明显的视力障碍。Gass指出只有5%~15%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显示有渗漏的患者发生视力障碍。近年来,随着手术器械的改进、技巧的进步,白内障囊内摘除术未植入人工晶状体者,发生临床上明显的黄斑囊样水肿者大约为2%;同样的手术如果植入前房型人工晶状体,发病率增至9.9%。囊外摘除合并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者发病率约为1.3%,而超声乳化合并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者则为0.5%。绝大多数白内障术后的黄斑囊样水肿症状不很明显,视力损害比较轻微,患者多可耐受,且通常于术后3个月后自行消退。

特发性黄斑囊样水肿(idiopathic cystoid macular edema)极为罕见,诊断必须十分谨慎。首先必须详细询问患者有无眼部手术、激光治疗以及眼部外伤的历史,然后仔细检查眼前节,包括KP、前房浮游细胞、Tyndall现象,以排除极轻微的前部葡萄膜炎;然后充分散大瞳孔,用裂隙灯显微镜仔细检查玻璃体有无炎性细胞,用间接检眼镜、三面镜详细检查睫状体平坦部及眼底周边部以排除中间部葡萄膜炎;应用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排除视网膜静脉阻塞、视网膜血管炎、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视网膜色素变性等所有能够引起黄斑囊样水肿的各种眼部疾病后,方能诊断特发性黄斑囊样水肿。

眼底表现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治疗

黄斑囊样水肿的治疗,一般均应针对病因治疗原发疾病。眼内炎症引起的应给予肾上腺皮质激素等抗炎药物,如视网膜血管炎、葡萄膜炎。皮质激素可以直接抑制磷脂酶,阻断前列腺素和白三烯的形成。可以局部给药、口服也玻璃体腔注射。然而,皮质激素应注意眼部的不良反应,包括白内障的形成和高眼压。

非特异性的黄斑囊样水肿,例如视网膜中央或分支静脉阻塞、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视网膜毛细血管扩张症等,如果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证实有视网膜毛细血管的渗漏,而且病程已经超过3个月,视力和病变没有自行好转的迹象,可以考虑应用激光作黄斑区格子样光凝。

黄斑区格子样光凝最好采用黄色激光。黄斑区视网膜神经纤维层中含有大量叶黄醇,采用黄光光凝时因其不吸收黄色光而不易损伤浅层视网膜。

黄斑区格子样光凝的方法是:自中心凹起,距中心凹500~750μm开始向外,100μm直径大小的光斑围绕中心凹做2~3排环形光凝,然后再以200μm大小的光斑对后极部进行光凝,上、下方直至血管弓;颞侧达血管弓交界处,鼻侧距视盘边缘500μm,光凝整个后极部眼底。

黄斑区格子样光凝可采用环形光凝或C字形光凝。有人担心采用环形光凝,会损害乳头黄斑束,从而引起患者视力或视野的损害。实际上很多研究表明,只要不用蓝色激光,激光不过量,就不会影响乳头黄斑束。不论是环形还是C形光凝,只要范围够广、光凝点够量,黄斑囊样水肿就可以控制。

对于视网膜中央、分支静脉阻塞、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等疾病进行全视网膜光凝时,最好先行黄斑区格子样光凝,1周后再行其他区域的视网膜光凝,否则容易加重黄斑囊样水肿。

少数非特异性、非炎性黄斑囊样水肿,不宜使用糖皮质激素,也不适宜使用激光治疗,例如Irvine-Gass综合征、特发性黄斑囊样水肿,可给乙酰唑胺及吲哚美辛等药物口服。Cox等应用乙酰唑胺治疗黄斑囊样水肿有较好的疗效;林季建等也报告了37例黄斑囊样水肿患者使用乙酰唑胺后获得较好效果。他们的报告证实,乙酰唑胺以及其他碳酸酐酶抑制剂可以减轻各种原因引起的黄斑水肿。

乙酰唑胺可能是通过抑制碳酸酐酶,也可能是抑制了γ-谷氨酰转移酶,从而改变了离子运输的极向,致使视网膜下的液体经过视网膜色素上皮引流至脉络膜。因此有人认为乙酰唑胺可能是治疗视网膜色素上皮渗漏引起的视网膜水肿的最有效的方法。最新的报告乙酰唑胺也可以治疗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引起的黄斑囊样水肿,后者是视网膜毛细血管渗漏所致,因此碳酸酐酶抑制剂可能是在平衡渗漏与吸收,弥补代偿与失代偿间的临界线处起作用。所以,不论渗漏是由于视网膜色素上皮屏障的破坏,还是由于视网膜毛细血管的损害,乙酰唑胺均可能起到治疗作用。

吲哚美辛作为前列腺素抑制剂,降低环氧化酶活性,抑制前列腺素合成,反过来降低前列腺素前体的形成。可以作为预防黄斑囊样水肿的药物,减少血管性的黄斑囊样水肿的发生。非甾体类抗炎药可以局部给药,通常疗程为3~4个月。这一类滴眼液并不认为会导致高眼压或白内障的形成。常用于治疗黄斑囊样水肿和白内障摘除术后的炎症反应。

奈帕芬胺是氨芬酸的前体药物,前者是一种强效的非类固醇消炎药。奈帕芬胺通过眼内水解酶进行酰胺水解,形成有药理学活性的氨芬酸。氨芬酸抑制环氧化酶COX-1和COX-2的活性,减轻黄斑水肿,且少有眼表副作用。

玻璃体对视网膜的牵引可能是糖尿病性黄斑囊样水肿产生或加重的原因之一。有人比较了玻璃体后脱离与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黄斑囊样水肿的关系,玻璃体后脱离的患者中55%不发生黄斑囊样水肿,仅20%的患者伴有黄斑囊样水肿。玻璃体后脱离者少发生黄斑囊样水肿,提示玻璃体后脱离可能起到了防止黄斑发生水肿的作用。因此玻璃体切除并分离玻璃体后皮质,可能对黄斑囊样水肿有一定的疗效。国内外已在临床上使用玻璃体切除治疗糖尿病黄斑水肿,但其疗效尚有待长期的观察。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是已知的毛细血管渗漏的介质,其和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及渗出型老年性黄斑变性的发病机制有关。应用单克隆抗体灭活VEGF的影响来治疗黄斑囊样水肿近年成为临床研究的热点,但治疗黄斑囊样水肿的长期疗效仍需要研究和观察。

来源
临床眼底病.外科卷,第1版,978-7-117-18630-8
中华眼科学:中册,第3版,978-7-117-18948-4
上一篇:黄色斑点状眼底合并黄斑变性 下一篇:遗传性视网膜劈裂症
评论
发表评论
相关疾病
相关病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