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详情-疾病-人卫临床助手-人民卫生出版社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首页 >  疾病 >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
基本信息

英文名称 :retinopathy of prematurity

作者
赵培泉;王文吉
英文缩写
ROP
概述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etinopathy of prematurity,ROP)是指在孕36周以下、低出生体重、长时间吸氧引起的视网膜病变,可造成较高度的近视,且常为永久性的。

病因

Terry(1942)首先报告本病,命名为晶状体后纤维增殖症。本病在20世纪40年代发病率迅速升高,以致在50年代初,已成为美国儿童失明的最主要原因。后发现本病是由于早产儿不加限制的吸氧所致,对吸氧加以限制后,本病发病率明显下降。但此后又发现对吸氧限制过严会造成呼吸窘迫综合征及死亡率升高,因此吸氧量又增加,随之本病的发病率再度增多。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发生有两个必要条件,即吸氧及视网膜血管系统尚未发育成熟。仅在视网膜血管系统未发育成熟情况下吸氧才会导致发病。ROP特别国际会议1984年将ROP分为5期,即①stage 0:存在划界线;②stage 1:存在嵴;③stage 2:嵴伴视网膜外的纤维血管增殖;④stage 3:亚全视网膜脱离;⑤stage 3+:视网膜全脱离。吸氧首先造成视网膜血管收缩变细,停止吸氧后,由于视网膜缺血造成血管新生,轻者可自行停止发展,并逐渐退化,遗留变薄且有色素改变的视网膜与周边部病损。较严重的则进入瘢痕期,周边部视网膜无血管,变为白色,不透明。增殖的血管与纤维组织长至玻璃体内,覆盖视网膜表面,且可向前延伸至睫状体与晶状体后表面,收缩时造成视网膜脱离,严重的可导致眼球萎缩。

关于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引起的近视的屈光参数变化,各家报道不一。有人发现有眼轴延长(Choi,2000);但多数作者不同意此点,认为本类近视主要是屈光性近视。屈光参数改变主要是晶状体变厚、屈光力增加、前房变浅(Majima,1997)与角膜屈光力增加(Yamamoto,1979)。Garcia-Valen(2005)对比了有与无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史的两组高度近视,发现有早产儿视网膜病变者的近视主要系由晶状体屈光力增高所致,角膜屈光力增高和眼轴延长的影响较小。相反,在足月产儿日后发生的高度近视,则其近视主要与眼轴延长有关。Cook(2005)观察研究了136名伴有ROP的早产儿患者出生后早期的屈光状态和屈光参数的生长发育情况,结论是,与足月儿相比,早产儿的眼轴长度短、前房浅、角膜曲率半径短,这些趋势随ROP的严重分级更为显著。

临床表现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治疗

对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目前的治疗方案为:

1~2期:因大多能自行退化,一般不需治疗。

3期:可考虑冷冻或激光光凝治疗。

4~5期:有视网膜脱离者,作玻璃体切割术与巩膜充填术,同时辅以激光光凝术。

对于发生于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近视,除作一般配镜等光学矫正外,由于有较多病例发生视网膜脱离、青光眼、白内障,因此应对其家长告知此类并发症的可能性并加强随访,以便发生并发症后可及时治疗,挽救视力。

来源
实用近视眼学,第1版,978-7-117-24924-9
上一篇:旁中心凹视网膜毛细血管扩张症 下一篇:放射性视网膜病变
评论
发表评论
相关疾病
相关病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