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网膜动脉阻塞是严重损害视力的急性发作的眼病。从颈总动脉到视网膜内微动脉之间任何部位的阻塞都会引起相应区的视网膜缺血。视网膜动脉阻塞可有许多不同临床表现型,本节将作如下分类:视网膜动脉急性阻塞(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视网膜分支动脉阻塞、睫状视网膜动脉阻塞、视网膜毛细血管前微动脉阻塞)和视网膜中央动脉慢性供血不足(眼缺血综合征)。
(一)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
多数病例的致病因素包括:①动脉粥样硬化:常为筛板水平的视网膜中央动脉(central retinal artery,CRA)粥样硬化栓塞所致。②视网膜中央动脉痉挛:见于血管舒缩不稳定的青年人,早期高血压患者,也可发生于存在动脉硬化的老年人。③视网膜中央动脉周围炎:与全身性血管炎有关。④CRA外部压迫,如青光眼、视盘埋藏性玻璃疣、眼眶创伤、球后肿瘤或出血压迫等。⑤凝血病,如S蛋白或C蛋白缺乏、抗凝血酶Ⅲ缺乏、黏性血小板综合征、妊娠、口服避孕药等。⑥栓子栓塞:约20%~40%的CRAO眼视网膜动脉系统内可查见栓子。根据栓子的来源可分为心源性栓子(钙化栓子、赘生物、血栓、心脏黏液瘤脱落物)、颈动脉或主动脉源性栓子(胆固醇栓子、纤维素性栓子及钙化栓子)和其他来源的栓子,如下鼻甲或球后注射泼尼松龙等药物偶可形成药物性栓子。
(二)视网膜分支动脉阻塞
同CRAO,以栓子栓塞及炎症为主要原因。栓子的来源同CRAO,有心源性栓子、颈动脉或主动脉源性栓子以及长骨骨折的脂肪栓子。最常见为黄色闪光的胆固醇栓子,这种栓子常来自颈动脉粥样硬化沉积斑块。钙化栓子一般比胆固醇栓子大,多来源于心瓣膜,易引起更严重的阻塞。
(三)视网膜中央动脉慢性供血不足(眼缺血综合征)
主要由颈动脉粥样硬化或炎症造成的慢性阻塞或大动脉炎(高安氏病)所致供血不足引起。一般动脉管腔阻塞达90%以上才出现临床表现。
视网膜动脉阻塞发病率约为1/5000,比视网膜静脉阻塞少见,约为后者的1/7。多发生在老年人,Arruga报告发生在60~70岁者占73%;Brown、Augsburger报告本病平均年龄为62岁;Wills眼科医院所见本病338例,平均年龄58.5岁,30岁以下者仅占8%;个别报告有9岁发病者。多为单眼发病,左右眼发病率无差别。双眼发病者少见,仅占1%~2%,个别报告有高达13%者。男性比女性发病率高,男女之比约为2∶1。
(一)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
有粥样硬化和动脉性高血压的猕猴CRAO超过240分钟(4小时)则几乎全部出现视神经萎缩。因此,应尽快予以抢救性治疗,包括降低眼压的措施,如眼球按摩、前房穿刺术、口服乙酰唑胺等,使栓子松动向末支移动;吸入95%氧及5%二氧化碳混合气体;球后注射(妥拉苏林)或全身应用血管扩张剂,如亚硝酸异戊酯或硝酸甘油含片;全身应用抗凝剂,如口服阿司匹林等;如疑有巨细胞动脉炎,应给予全身皮质类固醇激素治疗,预防另一只眼受累。此外,应系统性查找全身病因,对因治疗。也有报道经动脉溶栓疗法,经眶上动脉注入纤维蛋白溶解剂,逆行进入眼动脉和CRA,药物在局部达到高浓度,约半数患者视力提高。
(二)视网膜分支动脉阻塞
应查找全身病因,对因治疗。其他治疗同CRAO。
(三)视网膜中央动脉慢性供血不足(眼缺血综合征)
主要针对全身病因治疗,如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或颈动脉支架。眼局部可行全视网膜光凝,预防或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近年来,临床上应用玻璃体内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药物辅助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疗效确切,能有效控制病情进展,为后续全视网膜光凝或手术治疗争取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