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名称 :melanoma of ciliary body
由于睫状体部位隐蔽,睫状体黑色素瘤(melanoma of ciliary body)不易早期发现,诊断困难。据文献报道睫状体黑色素瘤占葡萄膜黑色素瘤9%~12%。Martin-Jones报道263例葡萄膜黑色素瘤,仅累及睫状体的占4.5%,累及睫状体和虹膜的占1.3%,累及睫状体和脉络膜的占2.28%。国内郭秉宽(1978)报道经病理证实的葡萄膜黑色素瘤65例,原发于脉络膜的40例,睫状体与脉络膜连接处12例,虹膜与睫状体连接处3例,睫状体1例,虹膜1例,全葡萄膜4例,部位不明的4例。发病年龄最小为6岁,最大为83岁,50岁以上多见。男女发病率相近。左右眼发病无差别,双眼患病的罕见。好发于白种人。
睫状体黑色素瘤是由梭型细胞A型和B型细胞以及上皮样黑色素瘤细胞组成。上皮样细胞成分越多,预后越差。肿瘤向前可累及虹膜,向后可侵犯脉络膜,亦可浸润巩膜向眼外蔓延(图1)。

图1 睫状体黑色素瘤病理切片
睫状体肿瘤由于其独特的解剖位置,临床检查及确定诊断较为困难,临床上确定肿瘤的部位、判断肿物的可能组织来源、病理类型和必要的鉴别诊断对决定肿瘤的治疗方案、手术方法、预后评估具有重要价值。以往认为原发于睫状体的肿瘤多为恶性黑色素瘤和黑色素细胞瘤,多呈棕黑色或棕褐色。李彬总结52例睫状体肿瘤的组织标本,病理检查证实57.7%为良性病变,43.3%为恶性肿瘤,睫状体神经上皮来源及神经源性肿瘤的发生率达38.5%,占第一位,睫状体恶性黑色素瘤为26.9%,占第二位,睫状体黑色素细胞瘤为17.3%,居第三位。笔者报道的22例的病例结果为睫状体恶性黑色素瘤9例,睫状体无色素上皮腺瘤6例,睫状体黑色素细胞瘤4例,神经纤维瘤2例,神经鞘瘤1例。因此对于睫状体肿瘤不轻易采取眼球摘除术。
1.局部切除术
多采用局部板层巩膜睫状体切除术式。
(1)适应证:①睫状体或虹膜睫状体的良性肿瘤;②睫状体或虹膜恶性肿瘤,大小不超过4~5个钟点,无眼部及全身转移表现,亦无其他系统的恶性肿瘤;③术眼仍有一定视力。
(2)方法:①全身低血压麻醉或局部麻醉。②360°角膜缘结膜切口,四直肌牵引线,暴露肿瘤部位的角巩膜及巩膜。③从角膜缘切口至肿瘤外2~3mm,做以穹隆为基底的板层巩膜瓣,厚达巩膜厚度的2/3~4/5,并做2~3对预置缝线。亦有作者做全层巩膜瓣或者采用T形巩膜切口等。放射状巩膜切口不影响直肌者无须断直肌止端。④透照试验明确肿瘤界限,沿肿瘤周围电凝一周。⑤沿肿瘤边缘约1mm切穿巩膜,轻提巩膜瓣即可见肿物。睫状体黑色素瘤颜色较黑,正常睫状体呈棕黑色,表面光滑。剪除板层巩膜,睫状体肿瘤及部分虹膜,虹膜未被肿瘤侵犯者,可仅行周边虹膜切除。⑥迅速覆盖巩膜瓣,结扎预置缝线,整理切口,间断缝合密闭切口。必要时需行异体巩膜移植。⑦合并有大量玻璃体积血或严重玻璃体脱出者应行闭合式玻璃体切除,眼内光凝,膨胀气体或硅油眼内充填。如肿瘤较大侵及锯齿缘或脉络膜视网膜,应结合巩膜扣带术。
2.巩膜表面敷贴放疗
肿瘤不太大,高龄患者,单眼,或对手术有恐惧者,可选择巩膜表面敷贴放疗。
3.眼球摘除术
肿瘤大小超过5个钟点,或弥漫性肿瘤侵犯整个睫状体者,或患眼已无视力,年龄大,身体状况不佳者,应行眼球摘除术。
4.眶内容剜除术
肿瘤已向眼外蔓延,或眼球摘除术后眶内肿瘤复发者则行眶内容剜除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