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详情-疾病-人卫临床助手-人民卫生出版社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首页 >  疾病 >  中心性晕轮状脉络膜营养不良
中心性晕轮状脉络膜营养不良
基本信息

英文名称 :central areolar choroidal dystrophy

作者
王雨生;陈松;聂爱光
英文缩写
CACD
概述

中心性晕轮状脉络膜营养不良(central areolar choroidal dystrophy,CACD)是一种遗传性视网膜脉络膜异常,男女性均可受累。主要影响黄斑,导致黄斑区视网膜和脉络膜毛细血管层的边界清晰的原发性萎缩。目前尚无有效治疗。

病因学及发病机制

大多数CACD病例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也有报告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基因位点定位于17号染色体短臂。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CACD遗传变异不尽相同,但最常见的原因是外周蛋白(peripherin)/RDS基因变异。到目前为止,已经发现peripherin/RDS基因的5种不同的变异:p.Arg142Trpp.Arg172Trpp.Arg172Glnp.Arg195Leup.Leu307fsX83,其中多数为p.Arg142Trp变异,绝大多数p.Arg142Trp突变携带者来自芬兰东南部。基因突变具有明显的外显不全特性,使得CACD貌似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或散发。外显不全者占突变携带者的21%,导致疾病的严重程度有显著差异,表型的严重程度取决于突变等位基因的表达强度,但大多数突变携带者的黄斑出现典型的CACD病损。表型的差异还可能由于其他基因的影响,如RPE65基因可能是视网膜变性中对光损害易感性的调节子,也有可能是环境对表型的影响。大多数学者认为本病的原发病变位于RPE,而脉络膜毛细血管的萎缩是继发的。推测142号密码子突变致病的病理生理机制是:精氨酸置换为色氨酸影响了peripherin/RDS蛋白的结构,导致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外节功能不良。光感受器功能紊乱和细胞外基质的相互作用引起光感受器外节和RPE交界的改变,导致RPE吞噬外节增加,RPE细胞中脂褐素和毒性副产物的水平提高(如FAF所示),引起RPE和光感受器凋亡。最后,RPE和脉络膜毛细血管萎缩,出现典型的“打孔样”CACD病损。而病变仅局限于黄斑部的原因尚不清楚。

历史

1884年Nettleship首先报告此病,该病曾有许多名称,包括中心性晕轮状脉络膜硬化(central areolar choroidal sclerosis)、中心性晕轮状脉络膜萎缩(central areolar choroidal atrophy)、中心性血管硬化(central angiosclerosis)和中心性老年性脉络膜炎(central senile choroiditis),但CACD是此病最恰当的名称。

组织病理学

所有病理组织学研究显示萎缩区域光感受器、RPE和脉络膜毛细血管缺失伴纤维瘢痕形成,与临床所见相同。临床观察和实验研究提示RPE萎缩为原发病变,接着发生脉络膜毛细血管萎缩。在萎缩区的周围区域,RPE内大量脂褐素造成细胞极度膨胀、变形,而表层的光感受器仅部分萎缩。

临床表现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诊断与鉴别诊断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治疗及预后

目前尚无有效治疗。视力预后差,一般稳定在0.1,造成中心视力的永久性损害。

来源
中华眼科学:中册,第3版,978-7-117-18948-4
上一篇:中心性脉络膜萎缩 下一篇:变性近视的脉络膜萎缩
评论
发表评论
相关疾病
相关病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