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详情-疾病-人卫临床助手-人民卫生出版社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首页 >  疾病 >  感染性葡萄膜炎-眼弓蛔虫病
感染性葡萄膜炎-眼弓蛔虫病
基本信息

中文别名 :眼弓首线虫病;眼弓蛔虫病

作者
张军军
英文别名
ocular toxocariasis
概述

眼弓蛔虫病(ocular toxocariasis)又称眼弓首线虫病,是由侵入人体内的犬或猫弓蛔虫的幼虫移行到眼内所引起的感染性疾病。对其致盲重要性的认识最先是由其他领域的研究引发的。Beaver及其同事1952年首先描述了弓蛔虫感染的全身表现,并将其定义为内脏幼虫移行症,即一些寄生蠕虫的幼虫侵入非正常宿主后,虽不能发育为成虫,却可在体内移行引起局部或全身性病变。Wilder则在1950年最先发现线虫幼虫感染是儿童致盲的重要原因。后经Nichols在1956年对Wilder所搜集病理切片的复查,确认其中的5个标本为犬弓蛔虫幼虫。犬弓蛔虫是寄生于狗体内的常见蛔虫,也是引起内脏幼虫移行症及眼弓蛔虫病的最常见病因。

寄生虫生活史:犬弓蛔虫的受精卵随粪便排出犬类的体外,在适宜的条件下发育成感染性虫卵,当其被犬或人类吞食后,在小肠内孵出幼虫,经肠壁进入淋巴系统或门静脉循环,进而到达全身各个器官,如肝、肺、脑、肾、心以及肌肉和眼球等。在人体内,幼虫常被嗜酸性粒细胞形成的炎性肉芽肿包裹,弓蛔虫的生命周期到此结束,但幼虫在这种情况下仍可保持数年生命力。在成年狗体内,幼虫通常也不继续发育,但在怀孕的母犬体内,宿主反应可发生改变,之前被包裹的幼虫可能重新表现出移行性,可通过胎盘进入发育中的犬胚胎。在新生犬或幼犬体内,进入肺部的幼虫可通过咽喉进入肠道,并迅速发育为成虫。

病因及病理

眼部病变形成的原因为弓蛔虫幼虫直接损伤或与炎症和瘢痕化有关的继发性损害。主要病理改变为由弓蛔虫幼虫所引起的嗜酸性肉芽肿反应,在蛔虫幼虫激惹产生的嗜酸性肉芽肿中,幼虫被嗜酸性细胞包围在中央,外层围绕单核细胞、组织细胞、上皮细胞和巨细胞。肉芽肿附近可见继发性视网膜前膜及纤维星形细胞、胶原、嗜酸性细胞和浆细胞。

流行病学

系统性内脏幼虫移行症常发生于6个月至4岁的婴幼儿,平均发病年龄2岁。发热、易怒、面色苍白、厌食及不适是患儿常见的临床表现。该病轻者仅有轻到中度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而无其他临床症状;重者可表现为暴发性致死性疾病,如肺炎、充血性心衰或惊厥。眼弓蛔虫病多见于4岁以上的小儿,平均发病年龄8岁,多为单眼及眼内单个幼虫感染,常有幼犬接触史,但多无全身的内脏幼虫移行症表现和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提示系统性弓蛔虫病与眼弓蛔虫病似乎没有太大关联,因此弓蛔虫可能在人体内引起两种相对独立的疾病。

临床表现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诊断与鉴别诊断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治疗

眼弓蛔虫病的治疗主要以对症为主。抗寄生虫药物如噻苯达唑、阿苯达唑、甲苯达唑和乙胺嗪可以杀死弓蛔虫,但少数人认为死亡的幼虫会加重眼的炎症反应。对于眼内的炎症可使用皮质类固醇和睫状肌麻痹剂治疗。通过激光直接光凝幼虫可凝固虫体蛋白,以减轻异体蛋白所致的免疫反应。玻璃体视网膜手术被广泛用于眼弓蛔虫病的治疗,主要针对玻璃体纤维增生和视网膜牵引等并发症。对药物反应不佳的病例可考虑早期采用玻璃体切除手术,以利眼内炎症的消退。

预防弓蛔虫病感染除注意培养小儿良好的卫生习惯外,主要是通过兽医对4周龄内的幼犬进行适当的抗寄生虫治疗,对怀孕的母犬也应再次给药以防止胎内感染。

来源
中华眼科学:中册,第3版,978-7-117-18948-4
上一篇:感染性葡萄膜炎-猪囊尾蚴病 下一篇:弥漫性单眼亚急性视神经网膜炎
评论
发表评论
相关疾病
相关病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