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详情-疾病-人卫临床助手-人民卫生出版社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首页 >  疾病 >  感染性葡萄膜炎-眼组织胞浆菌病
感染性葡萄膜炎-眼组织胞浆菌病
作者
张军军
概述

与组织胞浆菌病相关的眼部异常的最早描述见于1942年Reid等对一例死于急性播散性组织胞浆菌病患者的报道。目前临床所称的眼组织胞浆菌病是指无玻璃体炎症表现的眼底出现边界清晰的萎缩灶、视盘周围的脉络膜视网膜瘢痕和黄斑区的脉络膜新生血管膜(CNV)等改变,组织胞浆菌素皮肤试验呈阳性等一系列临床表现。由于未能从患者的眼内分离出病原体,因此文献中有将此病命名为眼拟组织胞浆菌病综合征和眼拟组织胞浆菌病。

病因和病理

推测眼组织胞浆菌病与组织胞浆菌的感染有关。这种推测基于患者均在美国俄亥俄州和密西西比河流域居住以及组织胞浆菌素皮肤试验阳性,但至今在眼组织胞浆菌病患者的典型病灶中仍无法分离出病原体,也未能培养出组织胞浆菌,而仅在一例眼组织胞浆菌病的慢性脉络膜病变患者摘除眼中分离出荚膜组织胞浆菌DNA,因此无法满足Koch原则。组织病理学检查主要显示视网膜下纤维及血管增生。其发病机制多认为是在初始的全身感染时期,脉络膜的局部感染导致萎缩性瘢痕,进而破坏Bruch膜的完整性。若感染累及视网膜色素上皮和脉络膜毛细血管,可进展成视网膜浆液性和出血性脱离,病变消退后形成纤维血管性瘢痕。变态反应或其他因素可促使在萎缩性瘢痕的部位发生CNV。来自CNV的血液和浆液集聚在视网膜色素上皮下,进一步破坏视网膜的各层结构,最终形成盘状纤维瘢痕。

临床表现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诊断及鉴别诊断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流行病学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治疗

眼组织胞浆菌病的治疗主要是针对CNV的处理。中心凹外、近中心凹及中心凹鼻侧和视盘旁CNV均可采用激光光凝,中心凹下CNV则需光动力学疗法治疗。Gass曾建议每日40~100mg泼尼松口服,持续数周,以治疗中心凹下CNV,但远期效果有待观察。玻璃体视网膜手术取出中心凹下CNV的短期视力结果较为乐观,但长期随访显示术后CNV的复发率高于中心凹外或近中心凹CNV光凝后的复发率。抗真菌药治疗该病无效。

来源
中华眼科学:中册,第3版,978-7-117-18948-4
上一篇:感染性葡萄膜炎-莱姆病 下一篇:感染性葡萄膜炎-猪囊尾蚴病
评论
发表评论
相关疾病
相关病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