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姆病(Lyme disease)是以蜱为主要传播媒介,由伯氏疏螺旋体(borrelia burgdorferi)感染所引起,累及皮肤、关节、心脏、神经、眼等多系统的自然疫源性疾病。因1975年Steere AC在美国康涅狄格州的Lyme镇首次发现此病而得名;1982年Burgdorferi W等从蜱体内分离出螺旋体,莱姆病的病原从而被确定。
莱姆病的病原体是伯氏疏螺旋体;传染源为储存宿主,主要是啮齿动物和鸟类;媒介是蜱,传播途径主要为蜱叮咬时经唾液将螺旋体传染给人和其他动物;人群普遍易感。伯氏疏螺旋体在人体内致病机制尚在研究中,可能与病原体本身的作用、免疫逃避、细胞因子或自身免疫等相关。
莱姆病呈世界性流行,在亚、欧、美、非、大洋洲等70多个国家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莱姆病在我国分布广泛,东北、西北林区和华北的部分地区是主要疫区,春夏之交为发病高峰期,与蜱类的活动高峰和季节消长特点相符。
莱姆病的实验室检查主要分为病原体分离及血清学检查两部分。
受累组织病原学检查是确诊莱姆病的直接证据,但直接镜检难以区分伯氏疏螺旋体和其他螺旋体,而伯氏疏螺旋体培养阳性率低,PCR法则受各种因素的影响较大。对临床上考虑莱姆病的患者,眼内液如玻璃体切除液中查找伯氏疏螺旋体或培养阳性可确诊。
血清学检查是目前常用的实验室诊断方法,在莱姆病患者血清、脑脊液、关节液等标本中检测到特异性IgM或IgG抗体即可明确诊断。血清学检查结果与疾病所处的阶段有密切关系,抗体的产生一般需2~4周,达到可测定的水平可能需6周以上,应用抗生素治疗后血清学检查也可出现假阴性。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FA)是首先用于检测莱姆病的抗体反应,但受主观影响大,假阳性率高。IFA诊断效价目前美国确定为血清效价≥1∶256为阳性,我国和欧洲为血清效价≥1∶128为阳性。目前大多数实验室常用的方法为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敏感性和特异性更高,但其他螺旋体病如梅毒、钩端螺旋体病也可呈阳性结果。免疫蛋白印迹试验(WB)可作为鉴定假阳性结果的方法,用于确诊。
抗生素治疗有效,在病程早期应用效果最佳。通常口服阿莫西林或多西环素等2~3周,表现为神经系统症状和严重心脏病的患者应静脉注射头孢曲松或青霉素等。莱姆病患者可根据眼部病情在口服抗生素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糖皮质激素治疗。眼前段受累者可给予糖皮质激素点眼和睫状肌麻痹剂,眼后段受累者,给予口服泼尼松治疗。表现为视网膜血管炎的病例应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检查,若发现大片视网膜血管无灌注区,还需配合激光光凝治疗。发生不能自行吸收的玻璃体积血或牵拉性视网膜脱离者,应行玻璃体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