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钩端螺旋体病是一种由黄疸出血型钩端螺旋体所致的传染病,多见于我国南方农村。病原寄生于猫、狗、猪、牛、马、鼠等,接触宿主或患者粪尿污染的水源或泥田时,病原体可通过黏膜或皮肤而侵入人体致病。因此,常可从稻田或在洪水后暴发流行,可伴有眼部并发症。其潜伏期4~20天(2周左右),随后发生急性全身症状,高热、畏寒、头痛、眼痛,特别是腓肠肌痛,淋巴结肿大,结膜充血和巩膜黄疸等表现。
钩端螺旋体病的眼部病变,除急性结膜炎和巩膜黄疸发生于急性期外,其他改变多发生于急性期末或恢复期,一般为发病16~42天,多为双眼发病,以葡萄膜炎多见。
钩端螺旋体性葡萄膜炎,以前部葡萄膜炎较多,男性患者多见,多为双眼发病,其发生率国内报告为27.8%~38.6%,国外为8%~44%。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治疗
全身用青霉素治疗效果佳,眼局部须根据葡萄膜炎情况用抗生素、皮质激素和散瞳剂等治疗。早期及时获得确切治疗者,预后多良好。
作者
秦波;古洵清
来源
中华眼科学:中册,第3版,978-7-117-1894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