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详情-疾病-人卫临床助手-人民卫生出版社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首页 >  疾病 >  脉络膜新生血管
脉络膜新生血管
基本信息

英文名称 :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

中文别名 :视网膜下新生血管

英文缩写
CNV
概述

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CNV)又称视网膜下新生血管,是脉络膜毛细血管异常生长通过Bruch膜的裂口而扩展于Bruch膜与视网膜色素上皮(RPE)之间,或突破视网膜色素上皮于神经视网膜之间,或位于神经上皮内生长,当病灶位于黄斑区可导致严重的视功能损害,是主要的致盲病因。由于针对新生血管的治疗方法有了新的突破和进展,早期发现和及时治疗对临床预后十分重要。

病因学

脉络膜新生血管形成的确切原因仍不十分清晰。血管再生在许多正常的生理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包括伤口修复、低氧性损伤、生殖等。在正常情况下这是一个受到高度调控的过程,当某些因素打破调控的平衡,引起持续性不可调控的血管再生,即称为新生血管。这些位于色素上皮上或下、视网膜组织内的新生血管发生渗漏、出血和最终的纤维化病变可致视功能损害。

在血管生成中血管生成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是促使新生血管形成的重要因素,VEGF刺激血管通透性增加、细胞增殖和炎症导致CNV生成。尽管脉络膜新生血管的病因繁多,但其基本的病理生理反应是相同的。

分类

CNV分类众多,每一种分类都有相应的临床意义。

(一)按病因分类及临床意义

多种病理改变均可导致CNV形成,引起CNV的病因包括:

1.变性性疾病

如老年性黄斑变性、病理性近视、眼底血管样条纹等。

2.遗传性疾病

Best病、Stragards病等。

3.炎症性疾病

特发性脉络膜新生血管膜、弓形体视网膜炎、多灶性葡萄膜炎、匍行性脉络膜炎、慢性葡萄膜炎等。

4.肿瘤

脉络膜骨瘤、脉络膜转移癌、脉络膜恶性黑色素瘤、脉络膜血管瘤。

5.外伤

脉络膜裂伤、眼内异物。

6.医源性

多种激光术后、视网膜冷凝术后。

引起CNV的病因复杂,在CNV的诊治过程中,要根据CNV病灶各自的病变特点及伴有的临床其他表现进行区别,尽量在CNV的治疗上采用相同的方法和原则,但对那些能发现明确病因并能进行相应治疗的CNV患者,如炎症性病变、肿瘤等,病因学治疗尤为重要。

(二)按距黄斑中心凹的位置分类及临床意义

根据CNV病灶距黄斑下无血管中心(foveal avascular zone,FAZ)的位置关系可分为:

1.中心凹下CNV

指CNV位于FAZ中心下。

2.中心凹旁CNV

CNV位于FAZ中心200μm以内,但不在FAZ中心之下。

3.中心凹外CNV

CNV位于FAZ中心200μm外。

该分类对治疗CNV方法的选择有重要意义。中心凹下、中心凹旁CNV病灶直接光凝可引起永久性视力损害,应避免采用直接的光凝方法,选择抗VEGF药、光动力疗法(PDT)、滋养血管光凝等方法。而对于中心凹外直接光凝效果较好,在目前的国际上AMD治疗指南中对于中心凹外的CNV病灶的治疗推荐可采用直接光凝,亦可采用中心凹下或中心凹旁的CNV病灶治疗方法。

(三)按CNV病灶与RPE位置关系分类及临床意义

1.Ⅰ型CNV

CNV病灶未突破RPE细胞层位于其下,又称RPE下型。

2.Ⅱ型CNV

CNV病灶突破RPE细胞层位于其上或神经上皮层内,又称RPE上型。

3.混合型CNV

RPE细胞层上、下均有CNV病灶存在。

此分类的主要临床意义在于选择合适的CNV病灶进行手术。当CNV位于RPE层下(Ⅰ型)时,在取出CNV病灶时将不可避免损伤较多的RPE细胞层,术后视功能较差;当CNV病灶突破RPE层,在切开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后可较少涉及RPE细胞。临床上Ⅱ型CNV是手术切除的指征,而Ⅰ型CNV病灶不适宜采用手术去除。

(四)按FFA分类及临床意义

按美国光凝研究组研究(macular photocoagulation study group)将FFA的CNV表现分为两种基本类型。

1.典型性CNV

特点为FFA早期时,可呈现边缘清晰CNV病灶高荧光轮廓,可表现为不同形状,如花边状、绒团状,随造影时间延长染料进行性渗漏积聚,CNV边缘模糊。

2.隐匿性CNV

缺乏典型CNV荧光表现,但存在渗漏,即在造影早期阶段不能显示清晰CNV边缘。根据其不同表现又分为两类:①血管性PED:在FFA早期出现小而不规则RPE下强荧光区,后期强荧光区扩大增强,视网膜色素上皮下腔有染色剂聚积,这种渗漏提示新生血管位于Bruch膜和RPE之间;②不明来源的后期渗漏:FFA早期点状边缘不清晰的荧光渗漏,通常在注射染色剂后2分钟才开始出现,晚期有不规则边缘不清RPE下渗漏,呈现斑点状无源状强荧光,常伴有视网膜下出血遮蔽荧光。

隐匿性CNV的两种分类,有时区别不清,实际上这两类CNV病灶均位于RPE层下,血管性PED时,PED隆起较高,之下往往有渗漏,而第二类患者RPE可略隆起,少或不伴有渗漏,结合OCT可能对分类有帮助。

在PDT应用于治疗CNV后,根据病灶内含典型CNV成分的多少分为四种类型:

(1)完全典型性CNV(purely classic CNV):指整个病灶区域均为典型CNV成分,无隐匿性CNV存在。

(2)典型为主性CNV(predominantly classic CNV):指典型性CNV成分占整个病变区域的50%或以上。

(3)轻微典型性CNV(minimally classic CNV):指典型性成分占整个病变区域的50%以下。

(4)隐匿无典型性CNV(occult with no classic CNV):指整个病灶均为隐匿性成分无典型性CNV存在。

如何理解FFA造影时CNV病灶不同的表现形式,其主要原因为CNV与RPE细胞层不同位置相关。当CNV病灶位于RPE层之上时(Ⅱ型CNV),由于没有或少有RPE层遮挡,在FFA造影早期即可显示边缘清晰的CNV整个病灶,而CNV病灶位于RPE层之下(Ⅰ型CNV),由于RPE遮蔽,在FFA造影早期通过RPE层之间间隙或局部缺损显示点状或不规则CNV病灶荧光,即为隐匿性CNV表现。在隐匿性CNV中,又可根据RPE层抬起程度和伴有的渗漏分为两型。OCT可清晰显示CNV病灶与RPE细胞层相互关系,根据OCT检查可帮之我们理解和解释不同表现形式的FFA征象。许多病灶兼具典型性和隐匿性特征,属混合性病灶。

此分类是CNV基本描述分类。在无抗VEGF药、PDT前主要采用热激光光凝治疗,在中心凹外的典型CNV病灶符合激光光凝标准。自PDT应用临床后,发现典型性或典型性为主的CNV病灶PDT疗效较好,是PDT治疗适应证。而在目前所采用的抗VEGF药治疗,在其指南中不论是典型性、隐匿性或混合型一线治疗方法均为抗VEGF药,在典型性CNV中可选择抗VEGF药联合PDT治疗,目前尽管抗VEGF药对不同类型CNV治疗均有疗效,但一般来说典型性CNV病灶对各种治疗较隐匿性反应好。

(五)按ICGA分类及临床意义

吲哚菁绿(ICG)是一种可以代替荧光素用于脉络膜循环的染色剂,它与血浆蛋白结合,不会从脉络膜血管小孔中流出,而留在血管腔内,可更好地反映脉络膜血管形态特征,对于CNV病灶检查是对FFA很好的补充,特别是当FFA诊断为隐匿性CNV时,ICGA可帮助确定RPE层下的CNV病灶的范围、边界、活动性、有无CNV病灶滋养血管。CNV的ICGA形态特征分类:

1.焦点状CNV

又称为热点状CNV,≤1PD范围,边缘较清晰或荧光较明显。

2.斑点状CNV

指CNV病灶>1PD范围,边缘清晰或不清楚,斑点状CNV强度一般较焦点CNV要弱。

3.结合型

混合型CNV。

ICGA对于分析隐匿性CNV病灶非常有帮助,是鉴别、确定特发性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PCV)的金标准。对CNV病灶内滋养血管可很好显示。在高速摄影检查时可区分CNV病灶血管成分,如毛细血管型、小动脉型,对选择抗VEGF药或联合PDT有指导意义。

(六)按CNV病灶活动程度分类及临床意义

根据FFA或ICGA造影、OCT、眼底表现将CNV分为:

1.活动性CNV病灶

造影早期显示渗漏,随时间延长渗漏增加,边缘不清,显示血管进行性渗漏。OCT伴视网膜水肿,包括视网膜层间神经上皮层下或RPE隆起,CNV病灶反射团往往边缘部不清晰。眼底检查渗出性病灶边缘不清,伴水肿出血。

2.非活动性CNV病灶

造影早期无渗漏表现,造影晚期时出现病灶染色边缘清晰,代表了病灶较少含有血管成分,纤维化成分为主。OCT显示视网膜水肿吸收,眼底检查无出血,病灶瘢痕化。

此分类的意义在于治疗过程中活动性CNV病灶积极采用干涉治疗,而非活动性CNV病灶干涉治疗无效或可能增加病灶纤维瘢痕化。

临床表现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辅助检查

1.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

是诊断CNV病灶的金标准。早期的高荧光显影、持续的荧光渗漏、形成局限的强荧光区是CNV的基本表现。

2.吲哚菁绿血管造影(ICGA)

在CNV的诊断中起补充作用,在隐匿性CNV病灶中,由于CNV病灶被RPE层或病灶表面的出血、渗出所遮蔽,FFA往往不能清晰显示CNV病灶全部状况,ICGA可显示CNV病灶范围、部位、滋养血管等,对于疑似视网膜血管瘤样增生(RAP)或PCV以及区分非血管形成与血管形成性PED,ICGA检查则是必需的。

3.相干光断层扫描(OCT)

OCT在CNV疾病诊断、疗效判断和随诊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国际上最新的CNV疾病治疗指南中已将OCT作为随诊检查的首要检查方法。OCT技术巨大改进,分辨率提高,可更清晰地判断视网膜组织和CNV病灶的变化情况,可定性、定量对CNV病灶进行检测,OCT可清晰显示高反射CNV病灶部分与RPE层相互关系,帮助CNV分型,并可通过相关的视网膜病变——包括视网膜层间水肿、视网膜下积液、PED隆起等反映CNV病灶活动程度,检测病情进展,指导治疗。由于OCT分辨率提高能发现细小变化,是反映CNV病灶活动性较好的指标。三维立体测量技术的应用可更清晰显示CNV变化,快速、无创的OCT检查在CNV治疗管理中起重要作用。

4.眼底检查

检眼镜下的CNV病灶可显示其大小不同的渗出灶伴有或不伴有视网膜水肿、出血、渗出等,多数情况下检眼镜下的表现可诊断CNV,尽管造影、OCT检查对CNV病灶有很好的特异性,但是检眼镜检查仍是诊断和随诊检查的基础。对于CNV的检查则确定CNV病灶范围、类型、大小及位置。

治疗

(一)针对病因的治疗

对于有明确病因的CNV病变,如炎症、结核、肿瘤等首先进行相应的治疗,如激素、抗结核、抗代谢治疗等。

(二)针对CNV病灶大的治疗

首先根据CNV病灶的位置选择不同治疗方案,在黄斑中心凹外或黄斑区外的CNV病灶可选择CNV病灶的直接光凝,而对于中心凹下或中心凹旁的CNV病灶的治疗是今年来眼科领域进展最为引人注目的。

1.抗VEGF药

包括Lucentis、Macugen、Avastin等在内的抗VEGF药已成为包括老年性黄斑变性在内的黄斑区CNV病变的一线治疗选择。在最新的国际和国内的AMD指南中,对于不同类型CNV病灶都是首选的治疗方法,甚至包括黄斑中心凹外的病灶。循证医学的研究和大量临床经验显示抗VEGF药能有效控制CNV病灶发展,提高视力。抗VEGF药的临床应用为CNV疾病的治疗带来了希望。

2.光动力治疗(PDT)

在抗VEGF药应用前,PDT是CNV疾病的主要治疗方法。通过光敏剂特异性与CNV病灶中的毛细血管结合,激光激发光敏剂活性,阻塞病灶中的毛细血管,从而达到使病灶萎缩的目的,具有稳定CNV病灶、延缓视力下降的作用。尽管目前抗VEGF药作为CNV的一线治疗方法,但是在某些情况下,如隐匿性CNV、不能除外PCV、较大CNV病灶、单一抗VEGF药疗效不好、CNV病灶中有滋养血管、较大范围PED等可选择抗VEGF联合PDT治疗方案。

3.其他

(1)手术治疗:包括手术去除CNV新生血管膜、联合自体IPE细胞移植或联合自体Bruch膜移植等。但由于手术并发症多、技术要求高、手术风险大,已不是CNV疾病治疗的主要方法。

(2)经瞳孔透热疗法(TTT):通过激光的热效应功能作用于CNV病灶,达到使病灶萎缩、稳定病情的作用。由于激光时不可避免对CNV病灶上、下视网膜脉络膜组织同样发生破坏所用,影响患者视功能。

(3)放疗:小剂量的放射治疗,可使病灶萎缩,但放疗同时可对视网膜组织产生损伤。

作者
戴虹;古洵清
来源
中华眼科学:中册,第3版,978-7-117-18948-4
中华眼科学:中册
上一篇:葡萄膜的血液循环及疾病-虹膜新生血管 下一篇:葡萄膜的血液循环及疾病-葡萄膜渗漏综合征
评论
发表评论
相关疾病
相关病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