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详情-疾病-人卫临床助手-人民卫生出版社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首页 >  疾病 >  葡萄膜的血液循环及疾病-虹膜新生血管
葡萄膜的血液循环及疾病-虹膜新生血管
基本信息

英文名称 :neovascularization of iris

中文别名 :虹膜红变

英文缩写
NVI
英文别名
rubeosis iridis
概述

虹膜新生血管亦称虹膜红变(rubeosis iridis),是指虹膜组织发生新生血管形成,并非虹膜原发性疾病,而是继发于多种眼病和某些全身疾病,由于可形成纤维血管膜导致房角粘连关闭继发青光眼,这种新生血管引起青光眼治疗往往难以控制,是临床致盲的常见疾病之一。早期的发现和治疗十分重要。

病因学

只要是能引起视网膜脉络膜广泛缺氧或前节缺氧的眼部和/或全身疾病都可引起虹膜新生血管的形成。新生血管是虹膜组织缺氧代偿的病理生理变化。

在引起新生血管的病因中,大多数为缺血性疾病引起,其中增殖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是最常见的病因。非缺血病因为少数,但因治疗方法和原则不同需明确。

(1)视网膜缺血

增殖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颈动脉阻塞所致的眼缺血综合征、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长期视网膜脱离、放射性视网膜病变、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等。

(2)炎性疾病

葡萄膜炎、白塞氏病、Eales病、小柳原田综合征(Vogt-Koyanagi-Harada syndrome,VKH)、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3)眼内肿瘤

视网膜母细胞瘤、虹膜/脉络膜黑色素瘤、淋巴瘤、转移癌等。

临床表现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诊断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治疗

1.针对原发病的治疗

在虹膜仅有新生血管出现而未发生青光眼、屈光间质清晰的情况下,明确原发疾病诊断,积极针对原发病治疗,特别是对视网膜缺血性疾病,早期广泛的光凝可控制虹膜新生血管发生发展,或使已发生的虹膜新生血管消退。早期视网膜光凝十分重要,虹膜新生血管出现是全视网膜光凝的指征。

对于炎症或内眼手术后严重炎性反应所致的虹膜新生血管或类似新生血管样的虹膜血管扩张,在局部类固醇和降眼压治疗后,新生血管或扩张的血管可逐渐消退和恢复。对于继发于肿瘤的虹膜新生血管患者,则根据肿瘤性质、部位进展期行肿瘤手术:放疗、冷冻或眼球摘除术。

在临床上常常是由于新生血管引起青光眼或屈光间质不清、原发病的诊断和相应的针对性治疗十分困难。详细了解全身疾病史,通过对侧眼底检查等对判断原发病有所帮助。

2.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治疗

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发生常常意味着疾病的终末期到来,而对眼压不能控制、剧烈疼痛、视功能急剧损害的状态是常见的致盲原因之一。治疗常常棘手,大多采用睫状体冷凝、球后注射无水酒精,甚至行眼球摘除等破坏性治疗方法。

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治疗其困难在于:引起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病因众多,其中大多数的缺血性病因本身无特殊而有效的治疗方法,加上高眼压发生时角膜、晶状体或玻璃体混浊等引起的屈光间质不清导致原发病无法确定和干涉治疗;眼内丰富的新生血管可引起自发性出血或进行手术时出血,传统的青光眼治疗方法难以控制疾病发展,而手术则有发生出血的高度风险。

近年来,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在血管形成等方面的作用得到深入研究,抗VEGF药的临床应用对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治疗策略思路发生变化。一方面抗VEGF药有利于缺血性疾病的控制和治疗,另一方面可暂时使虹膜和眼内新生血管消退,为选择抗青光眼手术或原发病的治疗手术提供了时机,降低了手术风险。目前这种以抗VEGF药为启动和/或核心的联合治疗方案是虹膜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主要治疗模式。在选择治疗方案时首先要根据患者视功能状况决定治疗原则,如有残存视功能应积极采用联合治疗方案,其关键在于原发病的有效干涉治疗和眼压有效控制。可根据不同阶段选择治疗方案。在新生血管未达到房角时阶段:以控制原发病治疗为主体治疗,积极进行全视网膜光凝,联合抗VEGF药下同时进行其他辅助治疗,如玻璃体手术、眼内光凝等;当眼压增高,房角未关闭时抗VEGF药联合降眼压药物,积极尽早行眼底视网膜光凝等治疗;当房角关闭时,抗VEGF药联合抗青光眼手术如房水引流阀或滤过手术联合抗代谢药治疗等则是首选方式。

在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治疗中需要掌握的原则:在屈光间质清晰时或经抗VEGF药、手术治疗后屈光间质清晰时,先尽快尽早进行全视网膜光凝;房角关闭与否是选择联合房水引流阀或滤过术等抗青光眼手术的指征。影响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治疗效果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并且治疗过程可能是多次、重复和/或组合式治疗,在制订治疗方案时则应以患者的病因、视功能存留、疾病进展分期、患者个体条件等综合考虑,制订适应患者的个体化治疗方案。

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治疗已从先前以缓解症状为主要目的转化为以控制原发病、降眼压、改善和维持视功能为目的的治疗方式,这种以抗VEGF药为启动或核心的联合治疗方法可使部分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得到视功能的维持和保留。

作者
戴虹;古洵清
来源
中华眼科学:中册,第3版,978-7-117-18948-4
上一篇:脉络膜缺血 下一篇:脉络膜新生血管
评论
发表评论
相关疾病
相关病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