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名称 :choroidal ischemia
脉络膜缺血(choroidal ischemia)是指各种原因导致的脉络膜毛细血管、毛细血管前动脉甚至小动脉和(或)大动脉阻塞引起的一系列眼底改变。
脉络膜循环的血液量大概占整个眼球血流量的85%,研究估算其血流量是800~2000mL/min/100g脉络膜组织,超过了体内绝大部分组织的血流比率。脉络膜如此高的血流量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脉络膜毛细血管阻力很小,这些脉络膜毛细血管比视网膜毛细血管要宽大得多。脉络膜血管负责营养视网膜色素上皮层和外层视网膜。在大多数动物中视网膜代谢是完全由脉络膜循环负责的,而人类眼球中只有黄斑中心部位完全由脉络膜营养。此外脉络膜血管还参与调节眼内压,控制眼球温度等作用。眼内压的变化也会影响到供应眼球动脉灌注。
从解剖学角度看,目前已经肯定脉络膜血管网在毛细血管,小动脉,大动脉和静脉各个水平上都存在着广泛的血管吻合,因此脉络膜发生缺血的几率相对视网膜血管来讲是很小。尽管如此,还是有大量的临床证据说明在某些特定情况下的确存在脉络膜缺血的现象,而且引起了视网膜和视神经损害。脉络膜缺血对视力影响的程度取决于脉络膜缺血性损伤的严重程度、范围以及持续缺血的时间。急性脉络膜循环受损可以出现在血栓性栓塞,血管急性炎症等情况,其表现为急性视力下降。而慢性的脉络膜缺血则可与动脉硬化,糖尿病血管改变相关,起病比较隐匿,视力缓慢下降。
1. 妊娠
妊娠期间与脉络膜视网膜相关的并发症明显增多,恶性高血压,急性肾病,妊娠毒血症,出血性休克以及栓塞性疾病都明显增多。妊娠期间系统性红斑狼疮比较容易加重。妊娠毒血症是对妊娠期间整个高血压病理改变的总称,其眼底表现是严重的小血管收缩,合并有线状出血,神经纤维轴桨流阻断形成棉絮样软性渗出,视盘水肿,视网膜脱离。Gitter等对妊娠毒血症患者中出现的视网膜脱离进行了研究,他们发现一例妊娠毒血症患者,双眼视网膜多灶性脱离,但视网膜血管并没有痉挛,也没有视网膜出血或者渗出,视盘无水肿。荧光血管造影显示血管正常,多灶性脉络膜渗出,染料聚集的部位与视网膜脱离部位一致。因此该研究认为这些视网膜下液来自于脉络膜渗出,其直接的原因可能是脉络膜血管痉挛造成的静水压增高。现在比较普遍的看法是在妊娠毒血症的情况下视网膜和脉络膜的血管都可出现血管痉挛。
2. 高血压
为了解在急性高血压中脉络膜血管发生了哪些改变,Klien进行了相关的组织病理研究,并且有以下发现:①轻微或者中等程度的脉络膜血管管径变窄,血管壁可见不同的炎症细胞聚集形成的透明物质沉积;②脉络膜大动脉,小动脉和毛细血管的血栓性栓塞,并且伴有血管基质和RPE的坏死性改变;③脉络膜毛细血管壁纤维样变性,坏死;④视网膜脱离的视网膜下液与脉络膜毛细血管阻塞区的渗出液相融合。
3. 糖尿病
组织病理研究也证实糖尿病患者的脉络膜毛细血管管壁弥漫性增厚,管径变细,其上方的视网膜色素上皮增生或萎缩。还有研究证实糖尿病患者的脉络膜血流量随疾病的严重程度而减少。脉络膜血流量减少的原因包括脉络膜大血管动脉硬化,微血管病变,血管收缩,肾素紧张素转换酶(angiotensin converting enzyme,ACE)也有增加。目前已经有人发现使用肾素转换酶抑制剂,减少肾素Ⅱ,进而能够减少血管收缩,增加血流量。
4. 年龄
在个体老化的进程中也有明显的脉络膜血管改变,脉络膜毛细血管塌陷,管腔变小,毛细血管前动脉管壁增厚硬化,局部脉络膜毛细血管消失,尤其在周边铺路石样变性。这些变化使脉络膜毛细血管灌注减慢,同时伴有相应的老年性视力减退。
尽管脉络膜存在大量血管吻合交通支,但脉络膜血管系统有明确的区域专属分布特性,在某个具体的范围内,脉络膜也同终末小动脉一样,不同的睫状后动脉之间是没有相互吻合,不同的涡静脉间也没有任何层次的吻合。
Hayreh还证实了在任何两个脉络膜终末血管支配的区域之间存在分界线或者边缘区域。在这个边缘区域血液灌注相对不足,当某个脉络膜血管灌注不足的时候,这个边缘区就更容易受到损伤。在睫状后短动脉,后长动脉,睫状前动脉和后动脉之间都有这种分界线存在。这种分界线可以在高速拍摄的高质量荧光血管造影录像中观察到。黄斑区恰好是多个睫状后短动脉相互结合的边缘区,因此黄斑部位是比较容易受到脉络膜缺血影响的。视盘周围以及筛板后的脉络膜血管供应有节段性和分区供血特点,这一点正好可以帮助理解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等视神经疾病中患者出现的象限性视野缺损。
1. 眼底血管造影
FFA可见脉络膜大片区域的充盈延迟,脉络膜毛细血管充盈延长。急性期Elschnig斑显示斑点状荧光素渗漏,边界不清,慢性期表现为斑点状遮蔽荧光和色素增生边缘围绕着透见荧光。三角综合征可见三角形尖端指向视盘的病灶呈弱荧光,病灶边缘个别毛细血管丛充盈缓慢,有进行性荧光素渗漏。吲哚青绿脉络膜血管造影(ICGA)检查可见臂-脉络膜循环及脉络膜内循环时间延长,外周分水岭区无灌注或灌注减慢。
2. 视网膜电图(ERG)
因a波代表光感受器的电活动,b波为双极细胞、Müller细胞的电活动,当脉络膜缺血时,视网膜和脉络膜均受到影响,故ERG表现a波和b波波幅均降低。
3. 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
观察颈动脉、眼动脉有无软、硬斑,动脉是否狭窄、阻塞、及血流情况。
4. 颈动脉造影
可以更加直观的观察到颈部血管狭窄、阻塞情况。
目前并无针对脉络膜缺血的有效治疗,因此根据脉络膜缺血的判断,医生应当有意识的寻找可能导致本病的全身疾病,尤其是高血压及其他原发疾病。配合相应的专科会诊,缓解脉络膜缺血,减轻其带来的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