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详情-疾病-人卫临床助手-人民卫生出版社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首页 >  疾病 >  晶状体脱位引起的青光眼
晶状体脱位引起的青光眼
概述

晶状体位置变化是指在生理情况下位于后房的晶状体偏离了中心位置,在临床上表现为晶状体半脱位或全脱位,总称为晶状体脱位。因晶状体脱位引起眼压升高所导致的青光眼称为晶状体脱位所致青光眼。

晶状体半脱位是由于部分悬韧带的松弛或断裂,使晶状体偏离正常的视轴中心部位,但晶状体仍然位于瞳孔区或部分位于瞳孔区。晶状体全脱位是由于全部悬韧带断裂而不与睫状突附着,晶状体可位于后房、瞳孔区,也可脱入前房或玻璃体内甚至脱入结膜下或睑裂外。 晶状体半脱位和后脱位的患者45%~83%发生继发性青光眼。晶状体脱入前房时青光眼发生率为78%~93%。

病因学

1.外伤性晶状体脱位:包括钝挫伤和手术伤。外伤性晶状体脱位的发生率较高,大约一半以上的晶状体脱位是外伤引起的。同时外伤性晶状体脱位所致青光眼也是最多见的;

2.遗传性晶状体脱位:如长指-晶状体半脱位综合征(Marfan’s syndrome)、短指-晶状体半脱位综合征(Marchesani syndrome)、高胱氨酸尿症(homocystinuria)、无虹膜先天性扁平角膜等都可能使晶状体半脱位,发生眼压升高;

3.自发性晶状体脱位:可能与某些眼病有密切关系,或继发于其他眼病,如高度近视先天性青光眼、眼内炎、眼内肿瘤角膜溃疡穿孔后等,自发性晶状体脱位合并继发性青光眼者少见。

发病机制

晶状体脱位后常继发青光眼,但并非所有的晶状体脱位都会继发青光眼,有些青光眼是由于晶状体脱位所致,有的病例可能是晶状体脱位与青光眼无关各为独自的疾病。

晶状体脱位所致青光眼的发病机制比较复杂。晶状体脱位后,晶状体与虹膜、玻璃体的相对位置发生改变,造成后房到前房的房水通道机械性阻塞,脱位的晶状体还可对睫状体产生摩擦刺激,使房水生成增多,这些导致眼压升高的原因可同时存在,也可分别发生作用。脱入前房的晶状体可直接接触、阻塞部分房角,位于前房的晶状体将虹膜推向后方,使晶状体后囊膜与瞳孔缘的虹膜紧密相贴,发生瞳孔阻滞,后房房水不能流入前房,导致后房压力明显高于前房压力,由于周边部虹膜较薄,故向前贴于角膜内壁,发生房角阻滞,发生继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晶状体完全脱位进入玻璃体后可发生玻璃体疝形成瞳孔阻滞,也可由于脱位的晶状体在玻璃体内不断与睫状体摩擦刺激使房水分泌增多,发生继发性开角青光眼。当晶状体半脱位时,玻璃体经过晶状体周围及瞳孔缘之间的间隙突入前房,阻碍房水由后房流入前房,脱位的晶状体也可向一侧倾斜,压迫虹膜向前发生周边部虹膜前粘连。有时脱位的晶状体可嵌夹在瞳孔部位,直接形成瞳孔阻滞。有些病例由于长期瞳孔阻滞,形成虹膜周边前粘连,故在瞳孔阻滞因素消除后,眼压仍然呈现升高状态。

临床表现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诊断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鉴别诊断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治疗

晶状体脱位继发青光眼的治疗原则,应根据具体不同情况做不同处理,其方案的选择需结合多因素考虑,如:晶状体脱离的范围、脱离后的位置、晶状体混浊的程度、眼压升高的程度、是否存在房角及其他眼部组织的损伤、房角关闭的程度和范围、患者自身的解剖因素等。

1.晶状体半脱位

晶状体脱位范围较小,晶状体尚透明,引起眼压升高的因素是因瞳孔阻滞引起的患者,可选择激光周边虹膜切除术解除瞳孔阻滞,沟通前后房。如果晶状体混浊明显或脱位范围较大影响患者视力,则选择晶状体摘除手术。手术的方式主要根据晶状体脱位的范围选择超声乳化手术或晶状体玻璃体切除术,根据晶状体去除后晶状体囊膜的情况选择是囊袋内植入张力环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还是睫状沟固定人工晶状体(传统的睫状沟固定人工晶状体的方法是缝线悬吊,目前临床也开展无缝线人工晶状体袢巩膜层间固定的方法)。手术中根据玻璃体外溢的情况联合玻璃体切除术,如虹膜前粘连严重,需同时行房角分离术。如果同时合并房角粘连性关闭或房角后退等损伤外,单纯去晶状体因素往往达不到理想降眼压的效果,需要联合睫状体光凝手术进行降眼压治疗。

2.晶状体前脱位于前房

晶状体前脱位入前房属于眼科急症,需尽快处理,原则是尽快解除瞳孔阻滞和晶状体与角膜内皮的贴附。为保障手术的安全性,手术前需用药物把眼压尽可能降低,手术最直接的方法就是直接摘除整个晶状体,术中需要保护角膜内皮,晶状体摘除后还需要尽量清除外溢至前房的玻璃体。如果急诊条件下有玻璃体手术设备,经平坦部行玻璃体切除联合晶状体玻璃体切除较为安全彻底。如急诊没有玻璃体手术条件,直接摘除晶状体或采用眼球按摩的方式使晶状体坠入玻璃体腔都可以缓解瞳孔阻滞和晶状体对角膜内皮的直接损伤,可以选择二期行玻璃体手术切除残余玻璃体及坠入玻璃体腔的晶状体,并根据病情选择是否联合人工晶状体睫状沟固定。

3.晶状体全脱位入玻璃体腔

以往有观点认为晶状体全脱位入玻璃体腔如没有明显眼部炎症、眼压升高等不适症状,可以考虑进行观察。随着玻璃体视网膜手术的逐渐发展完善,为尽可能为患者改善视功能提供机会,同时避免远期不可预知的并发症发生,应尽可能选择经平坦部晶状体玻璃体手术联合切除。对于晶状体核硬度高的患者,有时需要联合超声粉碎手术。去除脱位晶状体,切除玻璃体后,根据视网膜的情况酌情是否联合人工晶状体睫状沟固定,如存在房角的损伤,需要联合睫状体光凝的方式进行降眼压治疗。如果没有内镜设备,晶状体玻璃体切除后,也可以采取巩膜外压迫显微镜直视下睫状体光凝的方式。

作者
蒋幼芹
来源
同仁眼外伤手册(同仁眼科手册系列),第1版,978-7-117-29226-9
眼科病理学,第1版,978-7-117-19868-4
上一篇:含铁血黄素性青光眼 下一篇:晶状体膨胀引起的青光眼
评论
发表评论
相关疾病
相关病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