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前葡萄膜炎最常见于单纯疱疹病毒(Herpes Simplex Virus,HSV)及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aricella Zoster Virus,VZV)以及少数见于巨细胞性病毒(cytomeglavirus,CMV)感染。患者有单纯疱疹病毒感染史或体征以及眼部检查的特征性发现,有助于诊断及提供HSV与VZV病原体间的鉴别;而与VZV感染相关的前葡萄膜炎,常出现在带状疱疹感染后,并伴有角膜知觉丧失,也可出现角膜假性树枝状浸润性病变。最近的研究认为,另一种病毒即风疹病毒(Rubella Virus),感染后除引起前葡萄膜炎,还可能与Fuchs异色性虹膜睫状体炎(又称为Fuchs葡萄膜炎综合征,Fuchs Uveitis Syndrome,FUS)的发病机制相关。现有研究显示,大多FUS异色性虹膜睫状体炎患者有针对风疹病毒的抗体,或受累眼的前房液中有风疹病毒的核糖核酸。
以上两种病毒性前葡萄膜炎,因病毒入侵后导致的角膜炎、葡萄膜炎、梁网炎或房水中的炎症细胞、纤维素及浆液性蛋白均可导致眼压升高,引起继发性青光眼。病毒性前葡萄膜炎继发性青光眼的发生率约为13.1%。临床上可表现为急性、慢性或间歇性,多数患者对抗病毒药物及降眼压药物的治疗反应好,仅极少数患者需行抗青光眼手术治疗。
Wensing等回顾性研究比较106例前述3种病毒性前葡萄膜炎的临床特征,诊断是以眼内液分析为依据:即采用Goldamnn-Witmer coefficiet(GWC)指数分析眼内液中HSV,VZV的抗体及风疹病毒的PCR-反应。发现结膜充血、角膜水肿、陈旧性KP和/或后粘连多出现在单纯疱疹病毒及水痘带状疱疹病毒相关的前葡萄膜炎;而并发性白内障及眼压升高在3种类型病毒感染中均为40%或稍多一点。
3种类型的单纯疱疹病毒性前葡萄膜炎均以单眼受累(80%~97%)、角膜出现树枝状或阿米巴状溃疡(40%)或实质层病变(60%)KP(70%~84%)及发展成青光眼(18%~30%)为特征。以角膜实质性病变伴有青光眼者最常见(96%~100%),而多形性角膜溃疡占极少数(4%)。但是,临床上对鉴别单纯疱疹病毒、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及风疹病毒相关性前葡萄膜炎上存在着很大挑战,因每种感染均有很长的炎症病史,且均可出现虹膜萎缩、异色或眼压升高。
单纯疱疹病毒相关性前葡萄膜炎需采用口服阿昔洛韦400mg,5次/天,联合1%醋酸泼尼松龙混悬剂(1% prednisone acetate,百力特)局部点眼,4~8次/日,以及睫状肌麻痹剂或扩瞳剂,如0.5%托吡卡胺2~4次/日;需注意局部抗病毒药物仅用于治疗疱疹性角膜上皮炎,但对疱疹性前葡萄膜炎治疗无效。如已采用1%醋酸泼尼松龙混悬剂点眼,在炎症消退后需经过数月的时间缓慢减少点眼次数,如由每天多次逐渐减少至每天一次、隔天一次及每周两次。
急性发作期的疱疹性葡萄膜炎也需采用口服阿昔洛韦800mg,5次/天;或伐昔洛韦(valacyclovir)1000mg,每日三次;或泛昔洛韦(famciclovir)250mg~500mg,每八小时一次。如已确诊为巨细胞病毒感染,需口服更昔洛韦(ganciclovir)1000mg,每日三次(一年)。
如伴有眼压升高或继发性青光眼,除采用以上抗病毒治疗外,还需给予降眼压药物,如β-受体拮抗剂、α-受体激动剂或碳酸酐酶抑制剂滴眼液点眼或口服。如患病毒感染继发性青光眼的同时又出现角膜上皮炎症,应给予抗病毒滴眼液滴眼,如0.1%阿昔洛韦、更昔洛韦凝胶及0.1%吗啉胍等。
眼压升高一般继发于炎症,在炎症消退后眼压可恢复正常。如炎症消退后眼压仍高,应警惕出现青光眼性视神经损害的可能性。约12%患者在炎症消退后仍需继续治疗青光眼,其中包括需行抗青光眼滤过性手术。
经过长期上述治疗效果不佳者,应考虑巨细胞病毒感染所致,其临床表现与以上的病毒性前葡萄膜炎相似,为了确诊需抽取房水标本作PCR检查以证实为CMV病毒感染。
总之,在治疗病毒性葡萄膜炎的同时,检测眼压及尽早处理眼压升高是十分重要的。一般治疗此种类型的继发性青光眼常需数月或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