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1-三体综合征(Down综合征)
本病系由Down(1886)首先报告,是先天性白内障的综合征之一。因其智力低下,或经常伸舌,故又名先天愚型或伸舌样痴呆。本病病因是染色体畸变,即21号染色体多了一条,其核型为47,XY+21或是47,XX+21。高龄妊娠、孕期服用某些药物或接受X线照射,可能是诱发染色体畸变的因素。全身表现主要是智力低下、头颅扁平、舌大、伸舌、手足短粗等。
眼部特征:主要为白内障,双侧性,多为白点状或是带红绿色彩光混浊。睑裂短,并向外上方倾斜,伴内眦赘皮。眼底检查常可发现视盘色红如玫瑰,视网膜血管多分支。
2. 13-三体综合征(Patau综合征)
本病系由Patau(1960)首先报告,全身有多发畸形,常在婴幼儿期夭折。13号染色体多一条,即47,+13。全身表现严重的多系统疾病,先天性心脏病、小头畸形、腭裂和唇裂、并指等。
眼部特征:有白内障、小眼球、葡萄膜缺损、永存原始玻璃体增生,视网膜脱离以及视神经发育不良等。
3. 18-三体综合征(Edward综合征)
本病比较少见,全身有多发畸形,面形怪异,耳位低,先天性心脏病,脊柱和肾脏畸形,精神运动障碍。
眼部特征:为先天性白内障,小睑裂,眼距过宽,斜视。
4.先天性卵巢发育不全综合征(Turner综合征)
Turner(1938)首先报告本病,故又称Turner综合征。性染色体畸变之一,缺少一个性染色体X,即45,XO。患者均为女性,身材较矮小,骨骼畸形,肘外翻,颈蹼,原发闭经,女性征发育不全。
眼部特征:约1/4患者有白内障,多伴有内眦赘皮,眶距过宽,角膜周边混浊等。部分患者还可以发现虹膜表面色素积聚、斜视以及红绿色觉障碍。
5.先天性睾丸发育不全综合征(Klinefelter综合征)
Klinefelter(1942)首先报告本综合征的临床特点,故又称Klinefelter综合征。本综合征亦是性染色体畸变之一,患者均为男性,染色体增加2~4条,即47,XXY;48,XXXY;49,XXXXY。男性征发育不全,睾丸小,四肢细长,身材较高,毛发稀疏。
眼部特征:约超过1/3患者有白内障,晶状体皮质斑点状、条状混浊或后囊下轻度混浊,对视力影响不大。眶距宽,内眦赘皮,睑裂上斜。有时可见小眼球或无眼畸形。
1.半乳糖血症(Von Reuss综合征)
本病由Von Reuss(1908)首先报道,故又称Von Reuss综合征。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新生儿出生后数天至2周内即可发生呕吐、腹泻、黄疸、肝脾大;生长发育迟缓,重症者早年夭折。
眼部特征:多见白内障。出生后1个月内即可发现晶状体的改变,开始为晶状体前囊下油滴样混浊,逐渐发展为全白内障,部分患者表现为核性、绕核性白内障。
2.糖尿病(diabetes)
糖尿病是目前最常见的代谢病,可以影响身体多个系统,白内障是其并发症之一。糖尿病性白内障多发生在30岁以下1型糖尿病病情严重患者,混浊呈分散的灰色或蓝色雪花样或点状混浊,位于囊膜下的皮质区,并且很快融合,扩散至整个晶状体。糖尿病患者老年性白内障的形态与一般老年性白内障相同。除白内障外,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最为常见,其他还可有角膜知觉减退、虹膜红变、高眼压等。
3.同型胱氨酸尿症(homocystinuria)
同型胱氨酸尿症是因胱硫醚合成酶缺陷引起的—种氨基酸代谢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临床表现以智力低下、四肢骨细长、蜘蛛指(趾)、颧面血管扩张和潮红为特点。血小板黏滞度高,因此容易发生血栓。
眼部特征:部分患者眼部表现有先天性白内障,但是晶状体脱位更常见,通常是向下方或鼻下方脱位,多在1岁内发生。
4.眼-脑-肾综合征(Lowe综合征)
本病由Lowe(1952)首次报告。以眼、脑和肾的病变为其主要特征。X连锁隐性遗传。发病可能与氨基多糖的代谢障碍有关。前额隆起,眼窝内陷,有特殊的面容。1岁后出现运动和智力障碍,部分患者有软骨病和骨软化。尿中有蛋白和氨基酸,最后发生代谢性酸中毒。
眼部特征:90%出生时或新生儿期出现双眼白内障,绝大多数是全白内障。角膜混浊,水肿;晶状体前囊赘生物(keloid)为本病所特有。因前房角发育异常,或是小圆晶状体造成瞳孔阻滞,因此青光眼比较常见。可合并其他眼部异常如先天性大角膜、小角膜、角膜血管翳、虹膜开大肌发育不良,甚或缺如,瞳孔缩小,睫状突发育异常,有时睫状突延伸到虹膜后面。
5.酪氨酸血症(tyrosinemia)
分为两种类型,即Ⅰ型和Ⅱ型。Ⅰ型的代谢障碍是由于延胡索酰乙酰乙酸水裂解酶(fumaryl acetoacetate hydro-lyase)缺乏引起;Ⅱ型是因酪氨酸氨基转移酶(tyrosine aminotransferase)缺乏所致,血和尿酪氨酸增高。常染色体隐性遗传。Ⅰ型全身表现肝、肾疾病;Ⅱ型主要是手(足)掌糜烂和增厚,智力低下。
眼部特征:部分患者表现为白内障、结膜炎、斜视等。
6.遗传性小脑共济失调-夜盲-多发综合征(Refsum综合征)
Refsum(1946)最早报告本病。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因植烷酸羟化酶(phytanic acid hydroxylase)缺陷,造成脂肪酸———植烷酸(phytanic acid)在体内的蓄积。全身表现多发性神经炎,四肢麻痹和瘫痪,小脑共济失调,神经性耳聋。
眼部特征:部分患者有白内障及视网膜色素变性、进行性眼肌麻痹,患者可有视力下降、夜盲、眼球震颤。
7.糖脂质沉着综合征(Fabry病)
本病由Fabry(1898)首先报告,属先天性神经鞘脂的代谢障碍。因为β-半乳糖苷酶(galactoside)缺乏,引起神经酰胺三己糖苷(ceramide trihexoside)在体内许多组织蓄积。为X连锁隐性遗传。青少年期发病。四肢和手足灼热感,疼痛,皮肤毛细血管扩张,扩张的血管可达数毫米直径,颜色变为深红或蓝黑。常有胸痛、蛋白尿,发热。严重患者到晚期肾衰竭,心肌梗死。
眼部特征:角膜混浊为重要体征,混浊位于基质浅层,漩涡状排列。50%患者有白内障,多数为后囊下的辐条状混浊,或沿Y字缝排列的羽毛状混浊。其他还有眼睑水肿、结膜血管迂曲扩张。75%有视网膜病变,检查眼底有时可发现视网膜血管呈螺旋状迂曲扩张,视盘水肿,黄斑水肿。
8.岩藻糖贮积病(fucosidosis)
本病由Durand(1966)首次报道。为岩藻糖苷酶(α-fucosidase)缺陷而致岩藻糖在脑和内脏广泛沉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1~3岁时发病,四肢麻痹,皮肤肥厚、粗糙和角化。骨骼发育不良,体矮,面宽,外貌类似黏多糖贮积病Ⅰ型(Hurler病)。心脏扩大。
眼部特征:有白内障、结膜血管扩张、迂曲和微血管瘤,角膜片状混浊,视网膜血管迂曲。
9.低磷酸酯酶症(hypophosphatasia)
本病代谢异常是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缺乏,影响骨和软骨的代谢。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全身严重佝偻病,多发骨折,抽搐。
眼部特征:为白内障、蓝巩膜、角膜带状变性等,因眶骨和颅骨发育异常而致眼球突出和视盘水肿。
10.甲状旁腺功能减低(hypoparathyroidism)
本病的特点是甲状旁腺素分泌不足而引起低钙血症(hypocalcemia),并有白内障发生,所以又称为低钙性白内障。本病分为三种类型,一为特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低下,此类型患者全身症状明显;第二种是X连锁隐性遗传的特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低下;还有一类是甲状腺或甲状旁腺手术创伤后发生。全身表现包括手足抽搐、恶心、呕吐、肌肉痉挛,严重者呼吸困难,肠绞痛,癫痫样发作。
眼部特征:双眼搐搦性白内障。
11.肝豆状核变性(Hepato lenticular degeneration)
本病由Wilson(1900)首先报告,因此又名Wilson病。是先天性铜代谢障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儿童期或青少年期起病,开始时为四肢震颤,肌张力增强,逐渐发展为语言不清,吞咽困难。严重者有癫痫发作。肝功能不正常,肝硬化。
眼部特征:过量的铜在晶状体前囊膜下沉积,在晶状体中央部形成盘状或放射状混浊,形成类似于葵花样白内障。铜在角膜周边部后弹力层内沉积形成宽1~2mm褐色或蓝绿色的环(Kayser-Fleisher环)。
1.Marfan综合征
本综合征是一广泛的结缔组织病,故又称先天性全身性结缔组织畸形症,由Marfan(1896)命名。受累的组织包括眼、骨骼和心血管系统。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全身表现蜘蛛状指/趾,四肢骨细长,容易骨折,鸡胸或桶状胸。约35%患者有心血管异常,主要是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和发育不良。
眼部特征:30%以上患者有先天性白内障,80%晶状体脱位,多为向鼻上方脱位,或全脱入前房或玻璃体内。少数患者的晶状体呈球形。因前房角发育异常,可合并青光眼。虹膜扩瞳肌发育不良,瞳孔不容易扩大。其他还可有近视,先天性大角膜、小角膜以及无虹膜等。
2.球形晶状体-短指畸形综合征(Marchesani综合征)
本病是由Weill(1932)首先报道,Marchesani(1939)加以详细描述。常染色体显性或隐性遗传。全身表现身材矮小、肥胖,四肢及指(趾)短粗,颈亦短粗。
眼部特征:部分患者有白内障、小球形晶状体、晶状体向鼻下脱位或全脱位等。继发性青光眼与球形晶状体致瞳孔阻滞有关。
3.遗传性进行性关节—眼病变(Stickler综合征)
本病由Stickler(1965)报道,是以眼、骨骼与颌面异常为特征的结缔组织病。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全身表现包括:四肢关节肿大,关节发育异常及早期退行性改变,肌肉萎缩;小颌,腭弓高,腭裂,神经性耳聋。尿内羟脯氨酸含量增高。
眼部特征:白内障是本病的主要特征,为点状、核性或全白内障。80%以上有高度近视。脉络膜视网膜变性,因玻璃体视网膜变性,早年即可发生视网膜脱离。
4.眼-颌-面-头颅发育异常综合征(Hallcrmann-Streiff综合征)
眼-颌-面-头颅发育异常(Mandibulo-oculofacial dyscephaly)系由Hallermann(1948)和Streiff(1950)报道,故又称Hallcrmann-Streiff综合征。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或散发。全身表现头颅发育异常,下颌短小,面部肌肉发育差,钩形鼻,形如“鸟脸”的面容是其特殊的体征。
眼部特征:几乎所有患者均有白内障,少数白内障可自行吸收后遗留囊膜,在其表面有色素沉着。在晶状体溶解的过程中,可发生晶状体毒性葡萄膜炎和晶状体溶解性青光眼。因前房角发育异常而致青光眼者亦较多。患者均表现先天性小眼球、小角膜和眼球震颤。少数患者视网膜发育不良和视神经萎缩。
5.颅面骨发育不全综合征(Crouzon综合征)
本病由Crouzon(1912)首先报告。为常染色体显性和隐性遗传。全身表现为颅骨缝过早关闭,因而颅内压增高,颅顶短而尖,上颌骨发育不良,下颌前突,钩状鼻,重听,智力低下。
眼部特征:部分患者合并白内障、青光眼。因眼眶浅而致明显的眼球突出而成其特殊面容。眶距过宽和外斜视亦很常见。由于颅内压增高,常有视乳头水肿或视神经萎缩发生。
6.尖头并指(趾)畸形综合征(Apert综合征)
尖头并指(趾)畸形(acrocephalosyndactylia)由Apert(1906)首先报告,又名为Apert综合征。全身表现为颅缝过早关闭,形成尖头畸形,并指(趾)。
眼部特征:眼球突出明显,眶距过宽,视盘水肿和视神经萎缩,部分患者有白内障。
7.先天性钙化性软骨营养不良(Conradi综合征)
先天性钙化性软骨营养不良(chondrodystrophia calcificans congenita)由Conradi(1914)最先报告,故又名Conradi综合征。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全身表现为侏儒,肢体短,并指(趾),关节挛缩。
眼部特征:50%患先天性白内障。虹膜异色,眶距宽,视网膜色素改变。
8.萎缩性肌强直(myotonia atrophica)
萎缩性肌强直是一慢性进行性肌肉萎缩和强直并伴有其他系统疾病,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男性患者多于女性,进行性肌强直和肌萎缩,智力低下,前额秃发,性腺萎缩。
眼部特征:以白内障和视网膜病变多见。在某些患者白内障是本病的首发体征,可以在肌强直发生以前有白内障出现。因睫状体分泌房水功能降低,而致低眼压。周边部视网膜有双侧对称性的色素改变。此外,尚有眼球内陷、睑缘炎和泪液分泌减少。
9.先天性溶血性黄疸(congenital hem olytic jaundice)
本病又名为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慢性家族性黄疸。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其特点是红细胞变小,呈球形,脆性增加,网织细胞增多,大量红细胞破坏、溶血,造成黄疸。全身表现为发热、呕吐、贫血、肝脾大,骨骼系统受累,骨质疏松、骨皮质变薄、额骨突出。
眼部特征:出生时即可有全白内障。其他眼部异常是小睑裂、小眼球、虹膜异色、近视、色觉障碍。
10.血管萎缩性皮肤异色症(Rothmund综合征)
血管萎缩性皮肤异色症(poikiloderma atrophicans vasculare)系由Rothmund(1868)首先报道,因此又名Rothmund综合征。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皮肤血管扩张、异色和萎缩是其主要特征。女性患者多于男性,皮肤异色,以颈颊、臀部及手足的皮肤病损为主,初期为粉红色水肿斑,以后变为网状或点状皮肤萎缩,毛细血管扩张,色素沉着;身材矮小,头颅小,下颌短,眉毛和睫毛稀少。性功能障碍。
眼部特征:眶距增宽,斜视、弱视;50%患者在4~6岁时出现双侧白内障,为前囊下、绕核或星形混浊。偶见带状角膜病变,圆锥角膜。有时可发现倾斜视神经乳头,视网膜色素沉着。
11.白内障-硬皮病-早老综合征(Werner综合征)
本病与Rothmund综合征的临床表现有某些相似,可能是一个病的两个亚型。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全身表现为青春期早老,少年秃头,白发,皮肤萎缩、钙化,形如硬皮病。身材矮小,钩形鼻,内分泌功能紊乱,糖尿病和性功能障碍。
眼部特征:绝大部分患者在早期即有白内障出现,为后皮质或后囊下混浊。其他眼部异常包括眉毛稀少、秃睫,眼睑运动迟缓、闭合不全,泪液分泌减少,角膜营养不良等。
12.掌-跖角化障碍综合征(Schfer综合征)
本病是掌跖角化病(palmoplantar keratoderma)的一种类型。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或X连锁隐性遗传。表现为掌跖角化、变硬,指(趾)甲发育不良,脱发,身材矮小,头小,智力低下。
眼部特征:先天性白内障。角膜病变。
13.先天性外胚层发育不良(Siemens综合征)
先天性外胚层发育不良(ectodermal dysplasia),也称先天性皮肤发育不良白内障综合征(congenital dermatodyaplasia-cataract syndromea)。由Siemens(1925)首先报道。本病分轻重两种类型。X连锁隐性遗传,主要为外胚叶发育障碍。重症患者毛发缺如,无牙齿,无汗腺,因此又称无汗症(anhidrosis),皮脂腺和乳腺均发育不良。轻型患者皮肤附属器发育不全,体矮,骨骼异常,智力低下。
眼部特征:眼睑毛囊角化,睑内/外翻,睑缘炎,秃睫;不同类型先天性白内障;干燥性角结膜炎,角膜新生血管和瘢痕形成;睑板腺功能障碍。
14.色素失禁症(Bloch-Sulzberger综合征)
色素失禁症(incontinentia pigmenti),即色素失调综合征、色素颗粒细胞痣、色素紊乱综合征等,首先由Bloch-Sulzberger报告,故又名Bloch-Sulzberger综合征。为性连锁显性遗传。患者95%是女性,男性多是致死性。全身表现躯干部皮肤反复出现水疱和丘疹,在后期变为棕褐色斑。牙齿稀少,小头畸形,智力低下,先天性心脏病。
眼部特征:约35%患者有眼部异常,其中以先天性白内障较多见,部分患者结膜色素沉着,角膜混浊,蓝巩膜,瞳孔畸形,视网膜色素沉着或脱失,视神经萎缩。此外,还有小睑裂、泪道阻塞、上睑下垂、眼球震颤、斜视等。
15.共济失调-白内障-侏儒综合征(Marinesco-Sjgren综合征)
本病最初由Marinesco(1931)报道,其临床表现类似于Sjgren综合征。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全身表现神经系统异常、小脑共济失调及锥体束征,表现为四肢无力、智力低下。生长发育迟缓,侏儒症。
眼部特征:多为先天性板层白内障,进行性发展。其他尚有内眦赘皮,眼球震颤,斜视,小眼球,无虹膜。
16.遗传性眼球萎缩综合征(Norrie综合征)
本病系Norrie(1927)首先报道。为X连锁隐性遗传。全身表现智力低下,精神障碍;1/3病例有不同程度性耳聋。
眼部特征:双侧小眼球;前房深浅不均,虹膜炎、虹膜萎缩,瞳孔葡萄膜外翻,晶状体混浊。晚期发生继发性青光眼,最终眼球萎缩。
17.遗传性肾炎神经性耳聋综合征(Alport综合征)
本病系Alport(1927)报告,有肾炎和其他系统异常。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或X连锁隐性遗传。男性发病率高,且病情严重。全身以家族遗传性肾炎为特点,表现为血尿、蛋白尿。合并肾性高血压,晚期肾衰竭,进行性神经性耳聋常在10岁以后发病。
眼部特征:75%患者双眼发病,主要表现为不同类型的白内障,多数为前囊和后囊下混浊。球形晶状体或圆锥形晶状体。伴眼球震颤、圆锥角膜、角膜色素沉着以及视网膜病变等。
18.脆骨-蓝巩膜综合征(van derHoeve综合征)
脆骨-蓝巩膜综合征也被称作先天性成骨不全(osteogenesis imperfecta),本病系由van der Hoeve(1917)首先报告,蓝巩膜、骨质脆弱疏松容易骨折、传导性耳聋为其特点。临床分为四个类型,Ⅰ、Ⅳ型常染色体显性遗传,Ⅱ、Ⅲ型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尤其是儿童期可反复出现骨折,到青春期后逐渐减少,肩关节容易脱臼。耳聋,先天性心脏病。
眼部特征:因巩膜胶原纤维发育不良,巩膜变薄,色蓝。此外可见小眼球、内眦赘皮、上睑下垂。白内障以绕核性为多。偶见圆锥角膜、开角型青光眼。
19.脑肝肾综合征(Smich-Lemli-Opitz综合征)
本病由Smich(1964)首先报告。多系统畸形。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全身表现小头畸形,小下颌,弓形腭,低耳位,鼻孔上翻;指(趾)畸形。
眼部特征:少数患者可有白内障、视神经脱髓鞘病变。其他尚有内眦赘皮、斜视、眼球震颤。
20.下颌退缩综合征(Piere-Robin综合征)
本综合征为多系统疾病,多数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少数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全身表现小下颌,腭裂,舌下垂,鼻梁低陷,指(趾)畸形,心脏病,耳聋,脑积水。
眼部特征:先天性白内障,前房角发育异常,因此有青光眼发生。高度近视,视网膜脱离,斜视,小眼球也较常见。
21.内脏囊肿性脑发育异常综合征(Gruber综合征)
属于肝肾纤维囊性化综合征的一种类型。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全身表现颅骨成骨不全,脑发育不良;脊柱裂甚至脑膨出。多发内脏囊肿,早年夭折。
眼部特征:眶骨发育不良,眶距过宽,眼眶狭小。先天性小眼球或无眼球,白内障,视神经和视网膜发育不良。
22.视网膜色素变性-肥胖-多指综合征(Laurence-Moon-Biedl综合征)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全身表现肥胖,多指(趾),性腺发育不良,智力低下。
眼部特征:85%患者于学龄前出现进行性视力减退,近视或远视性屈光不正。眼球震颤常见,小眼球、小睑裂、上睑下垂。97%患者有幼年期开始的视网膜色素变性,至青春期可失明。晶状体后囊下混浊型白内障,一般出现较晚。
23.早老症(Hutchinson-Gilford综合征)
早老症(Progeria)首先由Hutchinson(1886)报道,主要是皮肤和毛发并伴有其他系统异常。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患者少年期即开始出现衰老征,秃发,白发,皮肤干燥、萎缩,侏儒,过早发生动脉硬化,青少年期即可因冠心病而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