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详情-疾病-人卫临床助手-人民卫生出版社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首页 >  疾病 >  辐射性白内障
辐射性白内障
概述

辐射性白内障并不常见。据认为,晶状体赤道部囊膜下上皮细胞对电离辐射甚为敏感。受损伤的上皮细胞可产生颗粒样物质,在囊膜下自周边部向中心迁移,在后极部尤为明显。这种颗粒样物质的出现,大约需数月乃至数年的潜伏期。临床上,有明确证据证明因辐射而引起的白内障才被称为辐射性白内障。

放射性白内障

放射性白内障的产生与X射线、γ射线、β射线和中子辐射的过量吸收有关。发生白内障与放射剂量大小的关系在个体间存在较大差异。单次照射剂量过大可以引起晶状体损伤,而长期间断小剂量照射,亦有积累效应。由于观察方法和判断晶状体混浊的标准不同,以及实验条件的差异,文献报道的晶状体损伤阈值剂量差别也比较大。妊娠最初3个月如受过量X射线照射,极易引起先天性白内障。如接受超剂量照射,全身表现为急性放射病,在眼部则主要表现视网膜损伤,而晶状体变化由于本身的迟缓性,常被临床医师所忽视。一般来说,长期从事与放射有关的工作,如不注意防护,这种慢性辐射积累剂量引起的晶状体改变,比相同剂量的急性放射性损伤更具有临床意义。

红外线辐射性白内障

长期暴露在红外线照射下,可诱发白内障,称为红外线辐射性白内障。混浊以后囊膜下为主,初期在后皮质浅层出现细小空泡、微细点状和线状混浊,而后混浊交织成网,逐渐扩大,最终形成盘状混浊。产生的机制尚不清楚,但这种类型的白内障多发生于玻璃厂或炼钢厂一线工人,可能与热辐射长期加热虹膜色素上皮,从而使相应的晶状体上皮受到损伤有关,因此也被称作吹玻璃工人白内障(glassblower cataract)或热性白内障(heat cataract)。动物实验表明,在黑色动物眼上较易诱发红外线白内障,可证明上述推测的合理性。而临床上被认为的红外线白内障的典型变化,即晶状体前囊表面的真性剥脱现象,似可由此得到解释。

还有一种常见的并发情况,即假性囊膜剥脱,其形态学特点与真性囊膜剥脱相同。

紫外线辐射性白内障

遭受过量紫外线照射,特别是近紫外线谱段(300~400nm),可以引起晶状体损伤,严重者可以形成紫外线辐射性白内障。高原、海洋、雪地等环境,以及电、气焊、紫外线消毒等操作等都有较强的紫外线。长期户外活动和相关工作人员,将面临更多的危险因素。晶状体更易吸收长波谱段紫外线,遭受长期辐射,可以产生积累性光化学损伤。损伤的直接结果是使晶状体蛋白变性、凝固,从而发生混浊。动物实验已证实,大剂量紫外线照射可以诱发大鼠产生白内障。临床也有长期应用紫外线照射治疗皮肤病而发生白内障的报告。

微波辐射引起的晶状体损伤

微波辐射也是重要的引起白内障的辐射源。动物实验已证实,过量微波辐射可以造成晶状体上皮损伤,低剂量辐射有积累作用。微波辐射造成的晶状体损伤主要表现在囊膜下混浊,混浊呈羽毛状。

作者
何守志
来源
晶状体病学,第1版,978-7-117-17956-0
上一篇:紫外线辐射性白内障 下一篇:后发性白内障
评论
发表评论
相关疾病
相关病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