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详情-疾病-人卫临床助手-人民卫生出版社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首页 >  疾病 >  白内障手术源性角膜损伤
白内障手术源性角膜损伤
类型

一、角膜上皮的损伤

白内障手术中角膜上皮的损伤较小,但有少数患者术后出现顽固性的角膜上皮脱落,经久不愈,病因不明,可能与术中烧灼角膜缘部止血致使角膜缘干细胞损伤有关,也可能是患者自身的免疫性疾患所致。表现为患眼畏光、流泪等刺激症状,眼部混合充血,角膜上皮大片脱落,角膜实质层轻度水肿,上皮缺损区愈合速度较慢,而且修复后的上皮易脱落。手术后出现上述症状,可使用促进角膜上皮生长的药物和抗炎治疗,严重者佩戴角膜接触镜或行羊膜遮盖术。

二、角膜内皮损伤及失代偿

角膜内皮细胞特有的液体屏障和活跃的离子泵功能对于维持角膜的半脱水状态、正常厚度及透明性起着关键作用。手术损伤导致角膜内皮细胞大量非正常死亡和丢失,将引起不同程度的角膜水肿,当角膜内皮的损失超过了其极限扩展移行能力时,就导致角膜不可逆的水肿和混浊即大泡性角膜病变。引起术后角膜水肿以及角膜内皮失代偿的原因有:

(一)机械性损伤

手术器械在前房内进行撕囊、转核、吸除皮质及植入人工晶状体等操作时,和内皮接触造成损伤。此外高速、长时间的前房灌注液对内皮的机械冲刷作用也是重要的损伤因素。

(二)超声损伤及热损伤

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中超声乳化能量过高、时间过长,超声乳化头离角膜太近,高速振动的超声探针所产生的震荡波及热量,都可直接引起角膜内皮的超声损伤和热损伤。

(三)后弹力层撕脱

透明角膜切口过于靠前,超声乳化头、I/A头、手术器械和人工晶状体多次粗暴进入切口且角度偏上,容易造成后弹力层撕脱,如复位欠佳,导致持续性角膜水肿。

(四)灌注液的渗透性损伤

采用某些灌注液进行手术时经常会出现角膜雾朦,目前认为灌注液的pH值和渗透压与房水存在差异是引起角膜雾朦的主要原因。生理盐水的角膜内皮损伤作用最大,使用后内皮细胞间隙扩大、变性,角膜以60~90μm/h速度水肿,乳酸林格钠液灌注3小时后,内皮细胞发生慢性变性,角膜以37~40μm/h速度水肿,平衡盐液进行灌注内皮细胞密度无改变,但一小时后角膜出现水肿,速度为24~31μm/h,添加了谷胱甘肽、腺苷的平衡盐液对角膜内皮密度和厚度的影响最小。

(五)化学性损伤

进入眼内的药物和器械残留的消毒剂可造成角膜内皮的损伤。缩瞳剂可加重内皮损伤,实验证实白内障术后使用乙酰胆碱类缩瞳剂患者,内皮多形性为37.2%,而对照组为7.08%。另一项研究,通过体外内皮细胞培养模型,发现1%的乙酰胆碱和0.01%的卡巴胆碱相比有明显的细胞毒性。眼内使用高浓度的肾上腺素1∶1000也会造成内皮细胞损伤,引起不可逆的角膜水肿,因而现在灌注液中推荐使用浓度为1∶5000。灌注液导管中去污剂的残留会导致术后角膜水肿,称之为毒性内皮损害综合征。

(六)人工晶状体植入有关的角膜水肿

人工晶状体的使用过程中,前房型人工晶状体比后房型人工晶状体造成的损伤要大,前房型人工晶状体和虹膜平面型人工晶状体植入眼的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率为46%,而后房型人工晶状体仅为8%,此外人工晶状体的材质也有影响,PMMA晶状体植入过程中接触内皮,会造成接触区大量的内皮丢失,解决办法是在晶状体表面覆盖化学结合亲水多聚物。

术后出现角膜水肿以及角膜内皮失代偿直接影响视功能的恢复,因此防止其发生显得尤为重要,术中要选择合适的灌注液和使用黏弹剂加以保护,进行前房操作时动作轻柔,器械要清洗干净,避免意外损伤,控制超声乳化的能量和时间,减少超声损伤和热损伤,前房内尽量不要使用高浓度药物和含防腐剂的药物。一旦出现角膜水肿,除加强局部抗炎外,可以使用5%氯化钠眼药水点眼,如进展为大泡性角膜病变,可以佩戴角膜接触镜减轻疼痛,手术治疗包括晶状体囊膜层间植入,穿透性角膜移植和后板层角膜内皮移植手术。

三、角膜神经损伤及敏感性下降

白内障手术切口制作过程中,损伤了部分角膜神经,使角膜敏感性下降。Kvohlhasa对48名患者施行了巩膜隧道的超声乳化手术,术后4个月发现12点的角膜敏感性下降,一年后测量值仍然低于正常,令人费解的是远离隧道切口的6点角膜敏感性也下降,目前对此现象无明确解释。推测可能是术中剪开球结膜、烧灼止血、制作隧道切口切断损伤了部分神经,破坏了角膜缘神经丛的完整性,从而对整个角膜的敏感性产生了影响,确切依据有待于研究深入。

作者
袁进;陈家祺
来源
中华眼科学(第3版/上、中、下册),第3版,978-7-117-18948-4
上一篇:角膜移植和翼状胬肉手术源性角膜损伤 下一篇:屈光性手术源性角膜损伤
评论
发表评论
相关疾病
相关病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