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详情-疾病-人卫临床助手-人民卫生出版社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首页 >  疾病 >  眼表肿瘤-上皮性恶性病变
眼表肿瘤-上皮性恶性病变
概述

鳞状细胞癌能作为一种局限性病灶发生在眼表上皮(结膜上皮内上皮癌)或以更侵入性的鳞状细胞癌的形式突破上皮基底膜侵入基质。前者没有潜在性转移风险,而后者则能够继续侵入结膜淋巴管,偶可转移到区域淋巴结。绝大多数鳞状细胞癌与人的乳头状瘤病毒感染结膜上皮相关;最典型的案例是那些同时双侧罹患鳞状细胞癌而又被免疫抑制的患者患上此病。时下接受称之为局限性鳞状细胞癌变的是结膜上皮内上皮癌。当异常的细胞增殖仅仅累及部分厚度上皮,通常归入轻型结膜上皮内上皮癌,当它侵犯到全层上皮,则归类为严重型结膜上皮内上皮癌,也称原位癌(carcinoma in situ)。这些都属于病理组织学上的名称,仅仅表示轻型和严重型之间的区别,而在临床上是难以鉴别的,统统称之为上皮内上皮癌或原位癌。

类型

1.结膜上皮内上皮癌

结膜上皮内上皮癌(conjunctiv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CIN)又称原位癌(carcinoma in situ)。起源于角膜缘个别细胞的癌变。鳞状上皮的肿瘤性增殖好发于角膜缘,因为角膜缘分裂增殖最为活跃。超过95%的眼表发育不良病灶与角膜缘相连接。其他的5%发生于黏膜与皮肤交接的睑缘或泪阜。因此,任何与角膜缘连接的上皮增生性病变都应考虑到是否为发育不良。由于鳞状上皮发育不良起源于这个部位个别细胞的癌变,肿瘤的增生和扩展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不像角化棘皮瘤那样在数月内迅速增长,致使有些患者在健康检查时才被细心的眼科医师发现。有些患者虽经发现,但并未意识到是肿瘤组织,按胬肉予以切除,但每次术后复发且愈演愈烈,后经专科医师怀疑为本病,通过活检才明确诊断。本病在临床上具有以下特征:绝大部分肿瘤起源于睑裂区角膜缘,男性更多见。缓慢增长的角膜缘半透明或胶冻状新生物,微微隆起,呈粉红色或霜白色,新生物表面布满“松针”或“发夹”样新生血管。少数病例可呈乳头状,是一种癌瘤血管翳。霜染状色调则系由上皮的不完全角化所致。肿瘤侵犯的面积取决于就诊的早晚和是否经过切割。早期发现者往往仅局限于角结膜交界处,而迁延岁月者肿瘤可呈弥漫生长,波及大片

2.侵入性鳞状细胞癌

球结膜或侵犯大片角膜。在裂隙灯下,肿瘤与正常组织界限分明。根据作者的经验,大凡被松针样血管翳累及或如霜染的上皮处,在组织切片上均可找到癌变细胞,是已经癌变的上皮组织。病变虽迁延多年,而在裂隙灯下仍只侵犯角膜表浅部位,基质切面清晰具体,临床上并无明显的炎症征象。

病理组织学上肿瘤部位上皮细胞呈一致性增生,棘细胞为圆形或卵圆形,大小不一,有明显的极性紊乱和细胞核分裂象。增生的上皮与正常上皮之间境界分明。肿瘤细胞局限于上皮内而不突破基底膜。完整而清晰的基底膜是本病与鳞状上皮细胞癌主要的鉴别点。另一重要特征是有奇异核的肿瘤细胞,核大而浓密,与正常细胞相比,癌细胞的胞核占据整个细胞的极大比例,胞质较少。也可呈现为几个核凝集在一起的多核瘤巨细胞,这种多形性巨核或多核细胞,可出现在上皮的各个水平。

肿瘤所在的上皮下有淋巴细胞浸润和新生血管。有些增生的肿瘤细胞有明显核仁,胞质呈嗜伊红染色。新生血管多。肿瘤的表层有角化不全细胞,但可见完整的前弹力膜。

治疗原则上对肿瘤作局部切除加邻近眼表组织的冷冻。结膜被广泛切除者需联合羊膜贴敷(amniotic membrane patching,AMP)。手术前要详尽做裂隙灯检查,精确标志有松针样血管翳或霜染样上皮的范围;用荧光素或虎红作角结膜上皮染色,癌变和角化不全的角结膜上皮区有弥漫或极细微的着色,而正常的上皮不会被染色。手术切除范围可在上述边界以外2.0mm,足以囊括肿瘤组织而又可最大限度地保留正常的角结膜,使视功能损害尽可能减少。范围不大的病例,在肿瘤切除同时联合羊膜贴敷一期完成手术,只要瞳孔区未受侵犯,术后视力可接近于术前。角膜受累范围广泛者,需同时作板层角膜移植联合羊膜贴敷。有人主张用4%可卡因或纯乙醇软化霜染样上皮,使其从前弹力膜表面完全剥离,然后以冷冻头反复2~3次冻融手术区,以清除残余癌上皮。但作者以为此法切除的标本难以完整,无法从切除标本的病理检查中确认切缘是否残留肿瘤细胞,为预后的判断留下疑问。术后定期随访应列为常规。作者曾先后为5例患者按上法处理,随访5~10年,未见肿瘤复发。

侵入性鳞状细胞癌(invasive squamous cell carcinoma)是一种眼球表面的原发性恶性上皮肿瘤,也可由上皮内上皮癌突破上皮基底膜发展而来。患者以中老年男性居多,50~70岁为发病高峰。睑裂区之角膜缘为多发部位,尤以颞侧更常见。初时肿瘤呈胶样隆起,基底宽且富有血管。由于角膜的前弹力膜是一道有抵抗力的组织屏障,促使肿瘤细胞向球结膜一侧或角膜表面蔓延,呈扁平生长。肿瘤在球表形成乳头状或菜花状。邻近的球结膜充血,并有充盈的肿瘤滋养血管伸向瘤体。当有继发感染时,可出现浆液脓性分泌物,在此期间,引流的耳前和颌下淋巴结因继发感染性炎症而肿大压痛,并非真正的肿瘤转移。以上扩展蔓延方式均为外生型,为肿瘤受到前弹力层的阻力才向表面或扁平方向扩展。肿瘤细胞也可沿角膜缘血管网侵入巩膜静脉窦进入眼内,向眼内扩展蔓延。极少数病例甚至穿破眼球侵犯眼眶组织。与其他部位的鳞状上皮癌相比,球表的上皮癌恶性程度较低,相当长时间在局部缓慢生长,转移到邻近淋巴结的发生率也较低。发生远处转移致死者偶见。

人体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感染者可伴发快速增长的结膜鳞状细胞癌,多发于年轻人,免疫抑制可能为其发病机制。

组织病理学上鳞状细胞呈乳头状增生,基底细胞大小不一,排列紊乱,角化或不全角化。核分裂象易见。癌细胞巢突破上皮基底膜,可浸润前弹力层或角膜基质层。

从预后和治疗的转归上说,角结膜鳞癌有两个特点:极少远处转移和治疗不彻底时易于复发。由于肿瘤早期只侵犯角膜上皮,前弹力膜未被浸润,沿肿瘤实体以外2.0mm切除结膜和角膜,经病理标本检查,切缘干净无肿瘤细胞浸润者,复发率低于5%。文献称肿瘤切除辅以冷冻治疗可使术后复发率从40%降到10%。切缘疑有残留肿瘤细胞者,术后要追加冷冻治疗。眼球摘除和眶内容摘除极少用于角结膜鳞癌,因为眼球摘除不足以根绝穹隆部已被癌细胞累及的结膜,而眶内容摘除只对那些眶内组织已被肿瘤侵犯的病例才予以考虑,而这种病例极为罕见。原发于角膜而不涉及角膜缘和结膜的鳞状细胞癌很少见,但其肿瘤特性与波及结膜及角膜缘者相似,局部切除加冷冻治疗有望治愈而无复发。总的来说,鳞癌的处理因病灶侵犯程度而异。一般的角膜缘相对孤立的肿瘤可按前述方法施行,即用无水乙醇凝固角膜上皮,用不接触技术切除结膜、薄层表层巩膜和角膜板层,完整清除肿瘤后,对肿瘤相邻结膜冻融两次,然后缝合结膜伤口。穹隆部肿瘤处理较为棘手,需予广泛切除加冷冻。对那些结膜被广泛切除的案例,务必行黏膜或羊膜移植重建结膜囊。结膜切除过程同样采取不接触肿瘤技术,而且要连同筋膜一并切除。有一种较为少见的鳞癌变异型,是黏膜表皮样癌(mucoepidermoid carcinoma),肿瘤含黄色分叶状囊肿样成分。

瘤体内除了肿瘤上皮细胞外,还含有恶性的黏液分泌(杯状)细胞,后者可通过黏蛋白染色法如黏蛋白卡红(mucicarmine)、Alcian蓝或胶体铁(colloidal iron)染色予以证实。黏膜表皮样癌通常发生于60岁以上的患者。该肿瘤较其他类型的鳞癌更具侵袭性,癌细胞可侵入血管、淋巴管,比标准类型鳞癌更具远处转移倾向,易于侵犯眼球和眼眶;比一般的角结膜鳞癌更具复发性。因而处理时应予广泛切除并加强术后随访。

器官移植后长期应用免疫抑制剂治疗者和艾滋病患者,一旦罹患鳞癌,比正常人具有更高的远处转移和死亡风险。

3.梭形细胞癌

梭形细胞癌(spindle cell carcinoma)是另一种侵犯角膜缘和角膜的球表恶性肿瘤。临床上梭形细胞癌好发于口腔、喉头和食管等处,常呈息肉样向表面生长。国内倪逴等报告8例,分别起源于角膜、球结膜和角膜缘,主要向眼球表面生长,犹如胬肉或息肉;起源于角膜缘者,还可呈结节状或疱疹样。仅两例晚期患者,广泛侵及眼球表面组织,并部分侵入眼内。

组织病理学所见相似,均为弥漫排列之梭形瘤细胞构成,其细胞形态及排列方式更像肉瘤而不像癌。但在此8例中,瘤细胞的大小、异形程度及瘤细胞与间质的关系又不尽相同,其中有3例最初被误诊为纤维肉瘤(fibrosarcoma),2例误诊为横纹肌肉瘤(rhabdomyosarcoma)。复片过程中,经多张切片检查,找到了肿瘤组织与癌变的上皮过渡,才纠正了以往的错误诊断。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2例,系通过电镜,找到瘤细胞间桥粒和张力原纤维,采用免疫组织化学酶标记法明确诊断。应用单克隆抗体(monoclone antibody)确认细胞角质蛋白(keratoprotein)亦有助于确诊。

治疗:局部切除,根据病变范围决定是否作羊膜贴敷和治疗性角膜移植(therapeutic keratoplasty)。

作者
朱志忠;李季华
来源
中华眼科学:中册,第3版,978-7-117-18948-4
中华眼科学(第3版/上、中、下册),第3版,978-7-117-18948-4
上一篇:眼表肿瘤-上皮性良性肿瘤 下一篇:良性上皮性黑色素沉着症
评论
发表评论
相关疾病
相关病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