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详情-疾病-人卫临床助手-人民卫生出版社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首页 >  疾病 >  眼表肿瘤-上皮性良性肿瘤
眼表肿瘤-上皮性良性肿瘤
作者
朱志忠;李季华
概述

由于眼表组织直接与外界接触,易受日光照射、风沙、炎症及其他异物刺激和各种致病因素的影响,是角结膜上皮增生及新生物的好发部位。结膜组织菲薄,结膜纤维层中含有神经、腺体组织、血管、静脉丛及淋巴管系统与全身的相应组织相沟通,在结膜上皮细胞间有许多杯状细胞分泌,上皮基底层含有色素,或由于周围病变的扩散波及结膜,均可引起眼球结膜原发性、继发性或转移性肿瘤或肿瘤样病变。

类型

1.鳞状细胞乳头状瘤

鳞状细胞乳头状瘤(squamous cell papilloma)是一种良性肿瘤,源于结膜的人乳头状瘤病毒感染。此瘤可见于儿童或成人,推测传播途径系在分娩时婴儿结膜接触母亲阴道而被感染。可发生在结膜的任何部位,也可发生于角膜缘。儿童时期肿瘤常常很小、多发于下穹隆。而在成人,多为孤立或广泛的,甚至可以覆盖整个角膜表面,临床上有时甚至会误诊为鳞癌。单个的乳头状瘤,基底宽阔且位于角膜缘者,多属肿瘤性质;而多发性乳头状瘤,分散在于结膜的多处,多见于儿童。肿物呈乳头状或草莓状,富于血管,易出血。如肿瘤的结缔组织叶发源于正中的一根主干,形似蕈状,则被称为有柄型或有蒂型,基底较小,推之可动,极易从基底部根除肿瘤。另一种为基底很宽,大面积侵犯角膜,肿瘤弥漫,或为菜花状,或为肥厚的血管翳状,肿瘤略带粉红色调,有时表面还可见到许多玫瑰红斑点,实为乳头状瘤的多个毛细血管,起肿瘤的滋养血管作用。肿瘤表面有多个毛细血管,使瘤体带粉红色调。由于眼睑的长期摩擦,肿瘤表面可出现角化。乳头状瘤的表面一般被表层角化的鳞状上皮细胞覆盖,上皮呈乳头状,或为棘皮症样,较正常角结膜明显增厚。生长在结膜者,可能有散在性杯状细胞(goblet cells)。肉眼所见之红色毛细血管即为结缔组织中心所在,可有炎症细胞浸润。侵犯角膜的乳头状瘤,一般在上皮和前弹力层之间扩展蔓延,偶可破坏前弹力膜,但角膜基质不受侵犯。实际上形态典型的乳头状瘤并无恶变倾向;恶变为鳞状细胞癌者,多为乳头状鳞状细胞发育不良(papillary squamous dysplasia),这些病变在显微镜下可见明显的细胞极性紊乱。

儿童时期小的无蒂的乳头状瘤试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滴眼有可能吸收;比较大的带蒂的乳头状瘤多伴有症状,异物感、慢性黏性分泌物或血性泪水,眼睑闭合不全而影响美容。这种案例对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反应较差,一般主张手术切除。手术时务必采取非接触技术,绝对不要触及肿瘤,以避免肿瘤相关病毒扩散。切除后两次冷冻邻近结膜有助于防止肿瘤复发。有时对有蒂的乳头状瘤直接冷冻,过一段时间也许肿瘤会从结膜表面脱落。对那些大而不易移动的带蒂肿瘤可冷冻肿块及其主茎,待到完全冷冻状态将肿瘤从蒂的根部切除,全过程要绝对避免对瘤体牵拉。结膜伤口用可吸收缝线关闭。儿童的多发性乳头状瘤手术后常有复发,很可能复发处是乳头状瘤病毒的亚临床感染所在。为杜绝复发,术后口服西咪替丁3个月,通过增强患者的免疫系统刺激肿块消退。

2.良性遗传性角化不良

良性遗传性角化不良(benign hereditary dyskeratosis)在我国眼科未见系统报道。但与以往散在报告的角化棘皮瘤在形态与病理上很相似。但角化棘皮瘤发病年龄多在40~60岁之间,而此病常在10岁以前发生。现略述如下,供今后临床参考。患者双亲常有亲族联姻史,常双眼患病。

临床上典型的病灶为颞侧角膜缘的球结膜出现增生性鳞状病灶,可波及相邻的周边部角膜。增生的肿物色白,半透明,表面呈角化状。附近的结膜充血,并有新生血管。病灶无向角膜中央发展趋向,故不影响视力。患者口腔黏膜有时可出现相关病灶。

组织病理学:病灶由增生和棘化的上皮组成,某些细胞过早角化(成熟前角化)。在棘化的上皮下,有轻微单核细胞浸润。在HE染色中,角化不良的细胞其胞质明显嗜伊红着染,而与周围的细胞有显著不同,由于胞质的浓缩,使角化不全细胞排成环形晕圈状。无恶变趋向。通常采取手术切除。病灶有可能复发。

3.假性上皮瘤性增生

假性上皮瘤性增生(pseudoepitheliomatous hyperplasia)是一种外观类似癌样的良性炎症反应病灶,属结膜或角结膜上皮反应性增生。典型的病变发展较快,新生物在数周至数月内长成白色、隆起的半球形肿物,外观呈胶样或黏膜白斑样,表面高度角化,中央呈火山口状,内有干燥的角化物,但一般不发生溃疡,有人称之为角化棘皮瘤(keratoacanthoma)。尽管外观上与结膜鳞癌相像,但不同的是本病发展较快,通常在数月内形成棘皮样肿块。角化棘皮瘤一般位于远离角膜缘的结膜,且生长迅速,与生长缓慢且好发于角膜缘的鳞癌或鳞形上皮发育不良不难鉴别,也缺乏乳头状瘤和鳞形上皮发育不良病变具备的毛细血管形成的小红点。肿瘤基底可推动,无深部浸润。

组织病理学上肿瘤由鳞形上皮的角质团块堆积而成,细胞胞质丰富而粉染,细胞极少异型性,虽然有时可见分裂象,但无极性紊乱,基底膜完整。从病变区到正常结膜区有一个过渡移行区,不像原位癌那样两者之间界限分明。病变区上皮下常有淋巴细胞浸润。

治疗:局部切除,即使复发亦非癌变先兆,可重复手术。

4.上皮包涵体性囊肿

上皮包涵体性囊肿(Epithelial inclusion cyst)是一种结膜囊肿,自发产生或在炎症、手术和非手术创伤后发生。组织学上可见角结膜上皮其间充满透明液体,常常含有角化细胞碎屑,眼表包涵体性囊肿,有来自结膜腺体的浓稠黏液。可予观察或局部完全切除缝合结膜。

5.泪腺瘤

泪腺瘤(dacryoadenoma)是一种罕见的结膜肿瘤,偶见于儿童或青少年。多见于下方球结膜或睑结膜。目前还不能确定是否为先天或后天获得性,但此良性肿瘤看似来源于表面上皮增殖进入基质形成类似于泪腺的腺体分叶。

6.角化斑

角化斑(keratotic plaque)是一种白色角膜缘或球结膜肿块,常位于睑裂区。由棘层肥厚、角化不全和角化上皮组成,看起来有点像鳞癌和黏膜白斑。

7.光线性角化病

光线性角化病(actinic keratosis)是一种多泡的白色病灶,常位于慢性炎症的结膜睑裂斑或胬肉之上。组织病理学上肿物包含有增殖和角化的鳞状上皮。临床上有点像结膜鳞癌。

来源
中华眼科学:中册,第3版,978-7-117-18948-4
眼肿瘤眼眶病临床诊断图谱,第1版,978-7-117-26293-4
上一篇:眼表肿瘤-角膜基质内囊肿 下一篇:眼表肿瘤-上皮性恶性病变
评论
发表评论
相关疾病
相关病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