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详情-疾病-人卫临床助手-人民卫生出版社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首页 >  疾病 >  EB病毒性角膜病变
EB病毒性角膜病变
作者
贺燚;孙秉基
概述

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属疱疹病毒科,具有典型的疱疹病毒结构和形成过程。EBV在人群中广泛存在,成人抗体阳性率为90%。已知与EBV密切有关的疾病有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伯基特(Burkitt)淋巴瘤(BL)和鼻咽癌(NPC)。近来国外文献报告EBV可以引起眼前段、后段、眼神经的多处病变,如结膜炎、角膜炎、上巩膜炎、泪腺炎、泪囊炎及葡萄膜炎。如果是侵犯中枢神经可引起斜视、眼球震颤、上睑下垂及半盲。目前已知可能与EBV有关的角膜疾病有:

类型

1.Sjgren综合征(SJS)

SJS是以口、眼干燥为特征的淋巴细胞浸润,唾液腺、泪腺等外分泌腺体的慢性系统性自身免疫病,病因不明。该病1933年首先由瑞典的眼科学家Henrik Sjgren描述。1986年Fox首次从SJS患者的唇腺上皮细胞中找到EBV的相关抗原,引起人们对EBV与SJS病原学之间关系的注意。1990年山岗等对SJS患者的血清学检查表明,EBV核壳抗原抗体(VCA-IgA抗体)阳性率较正常人明显增高。近年来有人采用PCR法从SJS患者的唾液腺、泪腺中证明有EBV存在。1991年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等在80例SJS患者的血清中检出了EBV的相关抗体(包括抗VCA和抗EBNA抗体)。上述结果均证明SJS患者体内有EBV的慢性感染存在,推测SJS患者可能是在遗传或其他因素的促使下,对表达EBV抗原自身唾液腺和泪腺等组织产生了自身免疫反应,最终导致SJS。因此EBV很可能是其发病的起始原因之一。

2.干燥性角膜炎(keratoconjunctivitis sicca,KCS)

龟井等(1990年)检查了一例与Stevens-Johnson综合征有关联的KCS患者的血清,发现EBV核壳抗原抗体(VCA-IgA抗体)为2560倍,证明为EBV感染所致。后来又有作者采用PCR法从KCS患者的泪液、唾液及血液中证明有EBV存在。

3.钱币状角膜炎(nummular keratitis,NK)

NK是本病的特有角膜体征,单眼或双眼发生,常与急性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伴随发生。上皮下浸润大小约为0.12mm,散布角膜各处,呈圆形或环形混浊。病变之间基质未累及,可保持良好视力。角膜上皮完整,荧光素染色阴性。Pinnoilis(1980年)描述1例16岁男性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患者,其特异性EBV抗体阳性,急性期后3个月后,眼科检查发现其双眼周边出现了钱币状上皮下及浅基质层浸润病灶(表面稍凹陷形成小面,大小在1~2.0mm之间),因此,认为EBV可能是NK的发病原因之一。井尾(1998年)报道3例NK,EBV的IgG抗体均为阳性,也提示可能与EBV感染有关。

4.表层点状或星芒状角膜炎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急性期可合并有表层点状或星芒状角膜炎发生,并伴有滤泡性结膜炎,从其泪液及结膜囊内均培养出EBV,血清抗衣壳IgM抗体升高。

5.虹膜角膜内皮综合征(iridocorneal endothelial syndrome,ICE)

Tsai(1990年)对13例ICE患者进行了IgG VCA(viral capsid antigen)抗体价的测定,明显高于对照患者,因此认为该病可能与EBV的再活化所引起的细胞免疫功能异常有关。

诊断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治疗

1.阿昔洛韦(AC)和更昔洛韦(DHPG)可抑EBV复制,均有一定疗效。但EBV引起的上皮性角膜病变有自限性,故不需采用抗病毒治疗,必要时可应用不含防腐剂的人工泪液和非甾体类抗炎药滴眼。

2.人工泪液有助于干眼,钱币状角膜炎、角膜基质炎可能与免疫反应有关,局部肾上腺皮质激素可减轻眼前部炎症,全身抗病毒药物或免疫抑制剂治疗全身性疾病。个别病例尚需考虑脾脏切除治疗。

来源
中华眼科学:中册,第3版,978-7-117-18948-4
上一篇:水痘性角膜炎 下一篇:腺病毒性角膜结膜炎
评论
发表评论
相关疾病
相关病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