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名称 :fungal keratitis
真菌性角膜炎(fungal keratitis)是真菌直接感染角膜引起的一种严重的致盲性角膜炎。
发病与外伤有关,由于我国是农业大国,所以真菌性角膜炎是我国和印度等发展中国家主要的致盲眼病之一。近年来,由于抗生素和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广泛应用,其患病率有明显增高的趋势。对全国具有地理代表性的10省市抽取的城乡样本人群进行调查,感染性角膜病的患病率为0.192%,真菌性角膜炎患病率为0.007%。
引起角膜感染的主要真菌菌种在不同地区差别较大。在发达国家及气候较寒冷地区最常见致病菌为念珠菌属,在我国主要以镰刀菌属(占70%~80%)和曲霉菌属(占10%)为主。本病有明显的危险因素:发病前多有植物性眼外伤史、戴角膜接触镜或既往眼部手术史、机体免疫功能失调如全身长期应用免疫抑制剂史、患有单疱病毒性角膜炎、干燥性角结膜炎、暴露性角膜炎等慢性眼表疾病及长期局部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或抗生素等病史。
真菌感染的发生取决于真菌毒力和宿主防御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真菌毒力因素包括黏附力、侵袭力、形态改变、毒素和水解酶等;宿主防御因素包括解剖屏障和免疫防御机制。角膜上皮损伤后,真菌的孢子通过黏附进入角膜基质,在毒素和水解酶的作用下向角膜基质内侵袭。不同真菌菌种感染所致角膜炎的临床表现差异很大,这与不同菌种的菌丝在角膜内有不同的生长方式及机体免疫状况有关。我国眼科学者谢立信等研究发现,镰刀菌属的菌丝在角膜内呈水平生长方式,曲霉菌属和念珠菌属的菌丝在角膜内呈垂直生长方式,并根据这一发现,提出板层角膜移植术应是治疗真菌性角膜炎的最佳手术方式。
真菌性角膜炎强调多元化治疗,即早期依靠抗真菌的药物,当病变累及角膜浅基质层时,在手术显微镜下清创,刮除病变组织后再用抗真菌药物,或联合结膜瓣遮盖术;病变累及深基质层时,且药物疗效欠佳,要及早采取板层或穿透性角膜移植术治疗。
1.局部用药
①在真菌菌种鉴定结果前,采取经验治疗,首选5%那他霉素(natamycin)滴眼液,或两性霉素B滴眼液频繁滴眼,可联合0.3%氟康唑滴眼液,好转后适当减少用药频率。②获得药敏结果后,选择其敏感药物治疗,一般联合应用2种或2种以上药物。③在临床治愈后,应维持用药2~4周,以防复发。前房炎症反应重,合并虹膜后粘连者,可给予1%硫酸阿托品眼膏散瞳,联合应用非甾体类抗炎药滴眼液。因肾上腺皮质激素局部或全身应用可促使真菌感染扩散,一般急性感染期忌用。
2.全身用药
对严重真菌感染(合并内皮斑、前房积脓、可疑眼内炎)者,可在局部用药同时,给予伊曲康唑200mg,每日一次口服,或者伏立康唑注射液静脉滴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