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详情-疾病-人卫临床助手-人民卫生出版社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首页 >  疾病 >  非结核分支杆菌性角膜病变
非结核分支杆菌性角膜病变
作者
孙旭光;梁庆丰
概述

非结核分支杆菌性角膜病变是由非结核分支杆菌(non-tuberculous mycobacteria,NTM)引起的以角膜基质多灶性浸润为主的慢性炎症病变。1965年Turner和Stinson报道了第一例NTM角膜炎,随后,有关NTM角膜炎的报道不断增多。近年来由于角膜屈光手术的普及和眼部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广泛使用,该感染有集中发生的趋势。

病因学

非结核分支杆菌属于需氧杆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环境。

临床表现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诊断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治疗

NTM性角膜炎的治疗原则为:局部治疗与全身治疗相结合,药物治疗与手术治疗相结合,急性期禁用肾上腺皮质激素。

对于早期NTM性角膜炎,首选1%~2%阿米卡星(amikacin)滴眼液,每30~60分钟一次,连续使用48小时,之后酌情减量;对于中、重度患者可同时给予结膜下注射4%阿米卡星0.5ml。阿米卡星对角结膜上皮有明显的毒性作用,且易产生耐药菌株,故最近有学者提出局部使用新的大环内酯类药物如克拉霉素(clarithromycin,CAM)、罗红霉素(roxithromycin,RTM)或阿奇霉素(azithromycin,ATM)来作为治疗的首选药物。对于重度患者应同时口服克拉霉素片或阿奇霉素片,均为500mg/次,一日两次。

氟喹诺酮类抗生素对NTM有较强的抗菌活性,以新一代氟喹诺酮类中的加替沙星(gatifloxacin)效果最好,其滴眼液浓度为0.3%,且对角膜的毒性较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低。

对于药物治疗无效病情继续发展的患者应考虑手术治疗,手术包括角膜病灶清除术、板层角膜移植术或穿透性角膜移植术,术后局部使用阿米卡星或加替沙星滴眼液可防止病情复发。

来源
中华眼科学:中册,第3版,978-7-117-18948-4
中华眼科学(上、中、下册),第3版,978-7-117-18948-4
上一篇:梅毒性角膜病变 下一篇:真菌性角膜炎
评论
发表评论
相关疾病
相关病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