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详情-疾病-人卫临床助手-人民卫生出版社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首页 >  疾病 >  麻风病性角膜病变
麻风病性角膜病变
作者
贺燚;孙秉基
概述

麻风病是由麻风杆菌引起的一种慢性接触性传染病。麻风病的流行历史悠久,分布广泛。主要流行于热带和亚热带。亚洲麻风病患者最多,目前发病已大幅度下降。据中国麻风协会最近统计我国剩余病例已不足7万。除在西部及边远山区尚有少数遗留的现症患者外,全国已基本未出现新的感染病例。由于我国政府对麻风防治工作的高度重视,在20世纪末已基本实现了消灭麻风的计划目标。

麻风除侵及皮肤及外周神经,引起麻风结节病变外,还可侵及体内各脏器及组织,眼也是最常受累的器官,25%可引起麻风性角膜炎(leprotic keratitis),患者不仅失去角膜知觉,还丧失视力,给流行区的患者及其家属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病因学

1.病原菌

麻风杆菌(mycobacterium leprae)属分支杆菌,菌体呈短小棒状或稍弯曲,长约2~6μm,宽约0.2~0.6μm,抗酸染色呈红色,革兰氏染色阳性。麻风杆菌在0℃可活3~4周,强阳光照射2~3小时便丧失繁殖能力,煮沸8分钟可灭活。麻风杆菌是一种典型的胞内菌,患者渗出物标本中可见大量麻风杆菌存在于细胞内,故称麻风细胞。

2.发病机制

(1)原发性角膜病变

麻风杆菌直接通过角膜上皮或角膜血管侵入角膜,局部繁殖致病或通过抗原-抗体变态反应致病,主要表现为角膜基质炎。

(2)继发性角膜病变

麻风杆菌通过血液感染眼和面部,造成面神经的颞颧支和三叉神经的表面支受损,使眼睑位置异常,正常瞬目反应消失,导致暴露性角膜炎、麻痹性角膜炎及干眼症发生。

临床表现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诊断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治疗

1.全身抗麻风药物治疗 目前已有安全有效的药物和方法治疗麻风病。所用的药物有DDS(4,4-二氨基二苯砜,4,4-diamine diphenyl sulfone),氯法齐明及利福平等对麻风病患者进行联合化疗,或采用免疫疗法对患者进行治疗,可使病情得到控制,角膜浸润消退。

2.眼局部曾应用抗麻风药物治疗,但无效。主要是对症治疗,如角膜有炎性浸润或合并有上巩膜浅层巩膜炎、巩膜炎或色素膜炎时采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有结节者或行单纯切除术,或联合角膜上皮成形术或自体角膜缘移植术;晚期患者,视角膜病灶范围大小、深浅可行板层或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如有倒睫、睑外翻或兔眼、干眼除采用人工泪液滴眼外,还应采用相应的手术治疗。

来源
中华眼科学:中册,第3版,978-7-117-18948-4
上一篇:结核性角膜病变 下一篇:梅毒性角膜病变
评论
发表评论
相关疾病
相关病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