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详情-疾病-人卫临床助手-人民卫生出版社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首页 >  疾病 >  厌氧菌性角膜炎
厌氧菌性角膜炎
基本信息

英文名称 :anaerobic keratitis

作者
孙秉基;贺燚
概述

厌氧菌性角膜炎(anaerobic keratitis)是一种机会感染性角膜炎,以往报道较少见,近年来有增多趋势,常与需氧菌和兼性厌氧菌混合感染致病。

病因学

根据细菌对氧分压的耐受情况,可将细菌分为:专性厌氧菌、微需氧菌、耐氧菌、兼性厌氧菌及专性需氧菌,通常将前三类合称为厌氧菌。多数厌氧菌为非致病菌。厌氧菌广泛存在于人体皮肤及与外界相通的体腔,如消化道、呼吸道以及泌尿生殖道,在正常人群的结膜囊中也可发现有厌氧菌存在。导致厌氧菌性角膜炎的最常见病原菌为:丙酸杆菌属、梭状芽孢杆菌属,以及消化链球菌属。

流行病学

1957年,Tsutsui J报道了第一例梭状芽孢杆菌性角膜炎。Jones等分析了243例角膜炎标本,29例为厌氧菌培养阳性,其中最多见的为丙酸杆菌属(共8例)。梁艳闯等报道了我国首例痤疮丙酸杆菌性角膜炎病例。迄今为止,国内尚无厌氧菌性角膜炎相关的流行病学报道。

导致角膜厌氧菌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包括:

(1)眼部疾病及手术史:为最常见的危险因素。Perry等报道发现,在手术相关的角膜厌氧菌感染中,穿透角膜移植术后最常见。

(2)眼部外伤:第二位常见的危险因素。

(3)眼局部不合理使用糖皮质激素:Jones等报道的4例厌氧菌性角膜炎中,3例为局部不合理使用糖皮质激素所致。

(4)配戴角膜接触镜:随着角膜接触镜的广泛使用,与之相关的厌氧菌性角膜炎病例数也在增多。

发病机制

厌氧菌的致病力主要依靠菌体表面物质、内毒素和多种毒性酶,如产气荚膜梭菌不仅具有细菌荚膜,以及神经氨酸酶和唾液酶等多种毒性酶,而且还可产生α、β、γ毒素,因此对组织具有强大的侵袭及破坏力。研究发现痤疮丙酸杆菌在感染角膜的过程中,还可诱发迟发型超敏反应。厌氧菌可经多种途径感染角膜,主要包括:

1.直接接触传播

病人可通过手与眼睛接触,将细菌带入眼表。

2.飞沫传播

病原菌可通过喷嚏或咳嗽进入空气,随气溶胶进入眼表。

3.直接植入

在外伤及眼部异物时,病原菌可通过致伤物或创伤口直接进入眼表。

临床表现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辅助检查

1.细菌厌氧培养

眼科医生送检厌氧菌培养时,应向实验室特殊说明。另外,由于厌氧菌可能与常见需氧菌混合感染,建议常规细菌培养与厌氧菌培养同步进行。

2.PCR

从角膜溃疡拭子提取细菌16s rDNA,体外扩增,变性梯度凝胶电泳,进行细菌特定DNA片段的检测。

诊断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治疗

1.药物治疗

常用的药物如下:

(1)氯霉素。

(2)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如头孢唑林钠等。

(3)红霉素:对有色素的普雷沃菌属、厌氧链球菌属、梭菌属、无芽孢的革兰阳性杆菌有效。

(4)万古霉素:对产气荚膜梭菌感染有效。

根据作者的临床经验,在考虑厌氧菌角膜感染时可以参考以下治疗方案:①2%甲硝唑滴眼液点眼,每日6~8次,晚间用加替沙星凝胶;②加替沙星凝胶或滴眼液点眼,每日6~8次,晚间用加替沙星凝胶;③对于中重度感染的病人,建议用2%甲硝唑滴眼液与加替沙星滴眼液联合应用(图3,图4)。

图3 白内障术后痤疮丙酸杆菌性角膜炎(治疗前)

图4 同一病人治疗后

对于炎症部位较深,或前房反应较重的病人,滴眼的同时,可以口服甲硝唑0.2g,每日3次,连续服用1~2周(图5,图6)。

图5 角膜移植术后厌氧菌性角膜炎(治疗前)

图6 同一病人治疗后

对于恢复期的病人,在应用抗生素的同时,可加用0.1%或0.02%氟米龙,每日2~3次。

2.手术治疗

对于药物不能控制的病例,应进行手术治疗,最常运用的是穿透性角膜移植手术。

来源
中华眼科学:中册,第3版,978-7-117-18948-4
眼科临床指南解读 细菌性角膜炎,第1版,978-7-117-24578-4
上一篇:粘质沙雷菌性角膜炎 下一篇:不发酵革兰阴性杆菌性角膜炎
评论
发表评论
相关疾病
相关病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