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详情-疾病-人卫临床助手-人民卫生出版社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首页 >  疾病 >  葡萄球菌性角膜炎
葡萄球菌性角膜炎
概述

葡萄球菌性角膜炎(staphylococcus keratitis)是最常见的革兰阳性细菌性角膜炎,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耐甲氧西林表皮葡萄球菌均可引起角膜炎。

病因学

1.致病菌

葡萄球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空气、水、土壤以及人和动物的皮肤与外界相通的腔道中。菌体呈球形,直径约为0.8~1μm,细菌排列呈葡萄串状,革兰氏染色阳性。细菌无鞭毛,缺乏运动能力,不形成芽胞。根据色素、生化反应等不同,分为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和以表皮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epidermidis)为代表的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coagulase negative staphylococcus)。前者可产生毒素及血浆凝固酶,故其毒力最强;后者毒性较少、不产生血浆凝固酶,一般不致病,但近年来已成为眼科感染的重要条件致病菌之一。

近年来,随着抗菌药的广泛使用,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的耐药性问题变得日益严重,细菌通过诱导产生青霉素结合蛋白、β-内酰胺酶等机制产生对多种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前者称为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ethicillin 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MRSA),后者称为耐甲氧西林表皮葡萄球菌(methicillin 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epidermidis,MRSE)。

此外,位于前部睑缘的葡萄球菌常伴有超敏反应(Ⅲ型),可引起边缘性角膜炎的发生。

2.危险因素

同肺炎链球菌性角膜炎,一般有外伤或其他眼表病病史(如干眼症、病毒性角膜炎等)。MRSA和MRSE引起的角膜炎多见于糖尿病、特发性皮炎及免疫功能不全的患者,也是术后眼内炎的致病菌之一。

临床特征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治疗

1.葡萄球菌性角膜炎 一般采用头孢菌素类(0.5%头孢甲肟,cefmenoxime),青霉素类(1%磺苄西林,sulbenicillin,SBPC),或氟喹诺酮类(0.3%氧氟沙星,ofloxacin)滴眼液频繁滴眼。特别注意表皮葡萄球菌性角膜炎,对于氨基糖苷类药物治疗效果较差。

2.MRSA角膜炎或MRSE角膜炎 可采用米诺环素(minocycline)和头孢美唑(cefmetazole)进行治疗。近年来文献推荐的方法采用5%万古霉素(vancomycin)溶于磷酸盐作缓冲的人工泪液中频繁滴眼,或25mg结膜下注射,每日一次。同时每日两次口服,每次1g,对早期病例有较好疗效。

3.葡萄球菌性边缘角膜炎 主要采用肾上腺皮质激素0.1%氟米龙(fluorometholone)和1%磺苄西林或0.3%氧氟沙星眼液交替滴眼,一般1周左右即可明显好转;重度患者除清洁眼睑缘外,还应联合结膜下注射或口服肾上腺皮质激素。

4.药物治疗不能控制病情发展或病变迁延不愈,有穿孔倾向者,应早期施行治疗性角膜移植术。

作者
孙秉基;贺燚
来源
中华眼科学:中册,第3版,978-7-117-18948-4
上一篇:肺炎链球菌性角膜炎 下一篇:铜绿假单胞菌性角膜炎
评论
发表评论
相关疾病
相关病例